作者:刘强(同济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前 言:中国传统的教育之道亦可称作为师之道。为师必先为学,故教育之道自然以为学之道为始基。换言之,师者必从学者来,一个好老师首先一定是好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师者”,儒家的教育之道又是怎样的呢?这个话题似小实大,下面我们就结合经典文本,择要做......
作者:李乔中华文明以独特的伦理智慧构建了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其中“君子文化”作为核心精神标识,既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密码,也是当代文明对话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君子文化始终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着生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君子文化进行重构,形成了多元阐释体系。孔子将“君子”从贵族身份符号转化为道德人格概念,完......
作者简介:钱逊(1933年-2019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追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和实生物”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一种宇宙观。“和为贵”是由对宇宙的上述认识而派生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
“四氏学”是在曲阜阙里特设的专门教诲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后裔子孙的学校,是历代朝廷优待圣裔的产物。“四氏学”发轫于孔氏家学,宋真宗时期准许孔氏家族就庙建学,改称“庙学”。后来准许颜、孟子孙入学,明初改其名为“三氏学”,并将其纳入到国家的地方教育体系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又添入曾氏,改称“四氏......
作者:李文文在孔子看来,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间信任交往,年轻人怀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乐,这是理想世界应该有的模样。让天下成为对人类而言更美好的所在,参与政治就比其他一些事务更紧急、更有必要。唯有建构有序、和平、稳定的政治体系,才可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为百姓的幸福安康提供最直接、最根本、最长期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快速迈入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冲击着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产业变革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积蓄力量,培养后备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我国在技术进步与创......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作者:余国庆(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月泉中学校长)走进某重点中学的语文办公室,李老师正专心致志地用AI系统批改作文。屏幕上的红色批注如激光般精准,迅速标出每一处语法错误和拼写问题,然而,它对文章中“第一次为母亲梳头”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却无动于衷。这一......
作者:杨曙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蛇是一种古老的动物,不仅出现较早,而且分布较广。据考证,蛇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3亿年前,全球各地几乎都有蛇的踪迹。“蛇”在甲骨文中作“它”。《说文解字》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又说:“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个“它”是“蛇......
经典原文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成语讲解《诗经》学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叫“风雅正变”,意思是二百多首风、雅诗创作的年代有所不同,有的诗属于正风、正雅,有的诗属于变风......
(转载自中华读书报)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这是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几部典籍。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以及权威的阐释,成为最高学问、治国纲领、是非标准。直到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教育部宣布取消经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