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国武(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浩气:至大至刚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其中的“大”是非常重要的。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指出:“言气,则先大。大,气之体也。”“气”跟“大”谁最先,他认为是大在气先,如果气不够大,气就不是他认为的气,所以他说“大,气之体也。”解决我们“小里......
编者按:崔茂新,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孔学文化行动”倡导人,“论语汇”公益文化社群发起人。本文为崔茂新教授对《论语·先进篇》“侍坐章”的诠释。曾皙,曾参之父,亦孔子弟子。知方,知礼义之道。吾与点也,我认为曾点说得也很有道理。本文乃《论语》全书最美的一章,夫子不仅把四子侍坐营造成......
作者:丁万明“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在甲骨文、金文中,“敬”字多与祭祀活动相关,体现对神灵的敬畏。《礼记·曲礼》开篇即言“毋不敬”,奠定了儒家重视恭敬之心的传统。孔子在《论语》中20余次论及“敬”,将其从宗教领域引入人伦日用,但大多指待人......
(吴颖惠院长)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融入基础教育,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教育品质,锻造......
摘要:王阳明在建构心学思想体系时特别注重引证早期儒家经典,其中《论语》被反复征引。王阳明在“心即理”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格物致知,为了证明向外物上探求天理是一种错误的道德修养路径,他区分了“良知”与“知识”,对《论语》中“多闻多见”“多学而识”“有知无知”等表述进行了重新解读,主张在闻见上做功夫不如在......
三、良知之外别无知在《答欧阳崇一》这封信中,王阳明着重解答了欧阳德关于良知与闻见之知关系的疑惑。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80)这一段是王阳明关于“良知”(德性之知)与“知识”(见闻之知)关系的重要论......
作者:姜家君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中庸》作为儒学的经典篇章,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智慧。以中庸之道为审美方法与道德原则,在追求超越与生活理性之间讲求不偏不倚的适宜与平衡,揭示了生命之美的真谛与存在的意义......
作者:吴国武(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何谓浩然之气?过去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是汉代儒者的“天气”说,偏物质性。另一种是宋代儒者开始讲的“天人一气”,比较偏精神性、道德性这方面。一般来讲,我们还是觉得宋儒讲的更加清楚明白,也更加准确。程颐说“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作者:彭林(清华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副院长)前言:先哲认为,宇宙是一有规律地运动的体系,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社会的运作,唯有遵从宇宙法则,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二十四节气乃是先民基于数千年天文观测而成,是在阴阳历的基础上,对全年的气象、寒暑、雨露、霜雪进一步细化与定位的宇宙秩序,具有“大数据”的意义,藉此......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方妍前言5月17日,“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主题研讨会在海淀敬德书院举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妍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指出,教育家需具哲学思辨,惕守教育去世俗化、庸俗化。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构建 “家国情怀、崇德仁爱、求真务实、内驱成长” 四位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