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清华附中人从百年奋斗的经验中总结出治校三件法宝:
第一,时代为志。它决定我们用什么高度培养人。要跟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即要回答“教育三问”中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育人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但用什么态度来培养人? 我常问附中的老师:是不是有底气称自己是教育家?没有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究竟还会不会是一个全力以赴的姿态呢?清华附中要把争当教育家作为基本态度,当仁不让!
第三,行动为要。高质量教师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活水。清华附中的老师应该有求真的勇气、向善的本心和审美的眼光,这就跟教育家精神相近了。
此外,学习也是成就教育家或者唤醒教育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身示范,自己读书,读完以后每月给大家推荐一个读书的小册子,校长做引领。我还领学青年沙龙,在实践中学,跟身边的榜样学等。
新时代的教师也要被育,也要被教,我们是“两手抓”——“育”与“教”两翼齐飞。我们注重提升全体教师育德的能力,如“三全育人”专项布置会、有主题的每月德育培训、班主任团体辅导、学科德育展示等,也着力培养德育人才的后备力量,如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每学期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青年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师读书会等。与此同时,配合实施“科研项目育才机制”,坚持“大课题、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教科研理念,鼓励老师们教研不断突破。清华附中的课堂应从教与学关系走向生命相互影响。
最后,我们营造了一个文化栖息地,贴心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的“软硬件”。
(1)建设线下“我们工作室”+线上“云上工作室”。“我们工作室”是集自主研修、教学研讨、读书交流、团体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幸福空间;“云上工作室”给全集团提供共建共享的高效平台。
(2)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数智素养的培育。推进建设附中版AI+教师发展助手。清华附中有专属的数智人,名字叫小清儿,用于收集学生、家长,还有老师的一些问题。从后台监测动态了解学生在干什么、老师在想什么、家长在想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策略指导。
(3)进一步完善荣誉体系,设立校长奖。目前该奖项已评三年,奖项的特点是分年龄段,35岁以下的参评“自强杯”,在每年的“五四”颁奖;35—50岁阶段的参评“风华杯”,在每年教师节颁奖;还有5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厚德杯”就在元旦联欢颁奖。每个重大节日都有老师讲述自己的育人故事,非常感人,慢慢就形成了附中的文化。
(4)助力教师高阶成长,设立教师海外研修项目。计划连续10年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比如教师到芬兰学融合课程,回校以后进行全校分享,我坐在下面听,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们的视野和格局打开了。“教育家精神”中的教育家,就要有视野和格局。长期在校园里,容易倦怠、容易视野狭窄,所以要让老师们走出去,见世界、见天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