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妍:从“共同体”到“共生体”——给教师一方文化栖息地

时间:2025-06-25 浏览:1

图片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方妍


前言


5月17日,“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主题研讨会在海淀敬德书院举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妍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指出,教育家需具哲学思辨,惕守教育去世俗化、庸俗化。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构建 “家国情怀、崇德仁爱、求真务实、内驱成长” 四位一体的发展框架。共学共享,在言传身教、研究学习、躬身实践中凝聚精神共识;共创共进,教师也需“被育”以成其育,搭建多层级、多维度融合贯通的教研体系、AI 训练营与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空间,厚植教师成长沃土;共情共鸣,以 “阶梯式” 校长奖荣誉激励,用获奖者的育人故事引发共鸣,推动教师从自觉走向自励。


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基层实践者,对教育家精神的认识,有三点最深的体会。

 

1

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一是不能认为教育家精神一学就会,它是有很高的门槛,是稀缺的资源。定义真正的教育家,不是他的学科和学术成就,而应该从精神层面上来界定,是教师生命的自觉。作为校长,只能去点燃、去唤醒,无法给予。    


二是教育家应该是社会最卓越的精神代表,因此必须在形而上的层面留有足够的地位和空间。教育家必须要有哲学的态度和见识去思考与推动我们的具体工作,也就是说教育家首先应该是教育哲学家,教育家特别要警惕世俗化和庸俗化。


2

如何构建命运共生的精神家园   


再来讲为什么有这个题目?共同体已经不是很低的目标了,为什么还要讲共生体,凭什么迈向共生体?因为教育工作者的活动是精神活动的共同体,不少内容只是物理的变化,而共生体应该完全是化学的反应,能产生这类反应的,无论是通过原料还是催化剂,都应该是一个内容——那就是“爱”。没有爱,无法成就教育家,更没有教育家精神。所以讲文化的栖息地就要有文化的底色,文化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如果用道和术来讲,共生体就是把教育推向了道的层面,而非日常教学常规的术的层面。    清华附中如何抓队伍建设,如何来营造一种共同认可的文化栖息地?我就想到当年我看的一本书——《将心注入》,这本书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也曾推荐给附中的老师们,给我的启发就是我认为当前没有好的教师就不能有好的学生。只有真正对老师好,才是真正对学生好。这个逻辑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去年我在附中进行了治理体系的变革,从传统的管理向治理迈进。围绕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性体系、规律性认识、人性化理念、法治化环境等方面着眼思考。有的老师会问这跟文化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特别大,真正的治理就是要释放和激发所有老师的活力,让老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所以我提出来要打造适合的治理体系,锻造适应的治理能力。为什么用适合和适应两个词,就是因为要针对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提出。我们最大的一个方案,就是让老师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去,成为学校的主人,融合到学校的管理中去,真正从共同向共生迈进。共同——我理解应该是制度的约束,但是共生——应该是精神的引领,这就是我们提出治理的作用和未来要持续推进的方面。


我们认为,如果达到了这样一个治理体系的构建,那么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或者是教育家。幸福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我特别希望老师走进附中校园是非常高兴的,坐在附中的教师食堂是充满感激的,走进附中的教室是跟孩子有爱共生的,那么这种幸福才能够成就他灵魂真正的自由,才能是生命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们要打造的就是这样一种环境:让老师真正感觉到他是幸福的。

图片


如何做?清华附中人从百年奋斗的经验中总结出治校三件法宝:


第一,时代为志。它决定我们用什么高度培养人。要跟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即要回答“教育三问”中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育人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但用什么态度来培养人? 我常问附中的老师:是不是有底气称自己是教育家?没有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究竟还会不会是一个全力以赴的姿态呢?清华附中要把争当教育家作为基本态度,当仁不让!


第三,行动为要。高质量教师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活水。清华附中的老师应该有求真的勇气、向善的本心和审美的眼光,这就跟教育家精神相近了。


此外,学习也是成就教育家或者唤醒教育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身示范,自己读书,读完以后每月给大家推荐一个读书的小册子,校长做引领。我还领学青年沙龙,在实践中学,跟身边的榜样学等。 


新时代的教师也要被育,也要被教,我们是“两手抓”——“育”与“教”两翼齐飞。我们注重提升全体教师育德的能力,如“三全育人”专项布置会、有主题的每月德育培训、班主任团体辅导、学科德育展示等,也着力培养德育人才的后备力量,如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每学期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青年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师读书会等。与此同时,配合实施“科研项目育才机制”,坚持“大课题、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教科研理念,鼓励老师们教研不断突破。清华附中的课堂应从教与学关系走向生命相互影响。


最后,我们营造了一个文化栖息地,贴心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的“软硬件”。


(1)建设线下“我们工作室”+线上“云上工作室”。“我们工作室”是集自主研修、教学研讨、读书交流、团体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幸福空间;“云上工作室”给全集团提供共建共享的高效平台。


(2)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数智素养的培育。推进建设附中版AI+教师发展助手。清华附中有专属的数智人,名字叫小清儿,用于收集学生、家长,还有老师的一些问题。从后台监测动态了解学生在干什么、老师在想什么、家长在想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策略指导。


(3)进一步完善荣誉体系,设立校长奖。目前该奖项已评三年,奖项的特点是分年龄段,35岁以下的参评“自强杯”,在每年的“五四”颁奖;35—50岁阶段的参评“风华杯”,在每年教师节颁奖;还有5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厚德杯”就在元旦联欢颁奖。每个重大节日都有老师讲述自己的育人故事,非常感人,慢慢就形成了附中的文化。


(4)助力教师高阶成长,设立教师海外研修项目。计划连续10年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比如教师到芬兰学融合课程,回校以后进行全校分享,我坐在下面听,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们的视野和格局打开了。“教育家精神”中的教育家,就要有视野和格局。长期在校园里,容易倦怠、容易视野狭窄,所以要让老师们走出去,见世界、见天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气息。

 

3

用爱共生,心有大我,共创教育最美好的未来


对于未来,附中还是要持续努力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好的老师、拔尖创新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来好的学生和拔尖创新的学生。所以我作为校长,对自己也有两个要求,一是避免功利化管理,二是避免僵化管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让教师更加专注全面育人,让教育有更多灵活性,教师有更多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做好对学校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二是落实发展的实施路径,三是要勇于面对和突破改革带来的挑战,育人的实践永远在路上,要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返璞归真,坚守那份发自内心对教育最淳朴的爱。


这个时代乃至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共生的关系,这种共生其实是我们对世界和自我价值观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用最大的耐心去孵化教育的未来。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