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中华之美,美在文化;中华之道,自在人心。中华根脉,文以载道,道不远人,人以为本,而致良知,知行合一,一以贯之,同心同德,为共同体。即日起,和同道中人,同心道中华,“大道知行”与你一起探讨中华之道。学习先贤好榜样。时空对话,听听他们的“人生之道”。继《大医苏东坡》之后,“大道知行......
"您贵姓?"这句中国人初次见面的高频问候,常让外国人困惑不已——难道中国人的姓氏很"贵重"?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郑重其事地交换着"尊贵的姓氏",背后暗藏的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密码:你的姓氏可能藏着尝过百草的炎帝,可能彰显着祖先披甲执锐的勇武,......
全唐五代342年间,涌现出无数精彩的诗作,就如天上星辰闪耀在中国文学苍穹,组成一条瀚海的诗之银河。若要问这条银河中谁的星辰最多,那么白居易便会以2899首,在《唐五代诗全编》(以下简称《全编》)中占到惊人的5%而成为第一。为何既不是“诗仙”李白也不是“诗圣”杜甫,偏偏是中唐白居易的作品能在存世唐诗数......
//作者:香玉在家书尤其是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通篇大段讲读书心得和读书之法。他青年时即开始研读“二十三史”,编纂过《经史百家杂钞》《鸣原堂论文》《十八家诗抄》,留下了《求阙斋读书录》。他认为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他自己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诵,用以自娱。”所以对于孩子......
作者:叶嘉莹“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划然长啸”的这个“啸”是吟啸之意,就是在口中发出鸣啸的声音。古人诗文中间关于长啸、吟啸的记载很多,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在《晋书·阮籍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说阮籍有一次登上苏门山,在山上遇到一位叫孙登的隐士。阮籍对这个隐士说了很久的话,隐士......
作者:王宏超 古代旅游文化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很丰富,如民间的游春踏青,文人的游学、雅游,官员的宦游,僧道的云游,君王的巡游,商人的游贾,侠士的游侠,闲人的游荡等。相对而言,中国文化重乡土情怀,安土重迁,不愿轻易离乡远游。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文化有其地理基础,地理类型有三种— 高地、平......
//作者:葛兆光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县)人,杜审言之孙。开元年间他曾漫游吴越齐赵作诗交友,虽然据说当时一些文坛名人都称赞他像汉代的扬雄、班固(《壮游诗》),可是去考进士却落第了。天宝五载(746),杜甫来到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希望在这里找到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作者:欧阳明亮欧阳修像北宋明道元年(1032),西京幕府中的八位青年才俊追慕唐代“香山九老”结社嵩山的雅事,效仿“九老”之名,自号“八老”,其中欧阳修被朋友冠以“逸老”的称号。[明]谢环《香山九老图》(局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不过,欧阳修对这个称号并不满意,他在写给梅尧臣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作者:闫双丽(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酒”是一种奇特的东西,无酒不成席、酒足饭饱、酒肉朋友、借酒浇愁、酒逢知己千杯少、敬酒不吃吃罚酒、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
//作者:张继海“不苟为,唯贵当。不刻意,顺自然。不执着,且随缘。”这是楼宇烈先生“三不堂”的堂训。楼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而这个堂训,用三句话分别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关于为人处世的精髓。今天只分析第一句话,即“不苟为,唯贵当”,用《荀子·不苟》篇的话来作为儒家的代表。楼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