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从观念革新到场景落地,建设海淀“AI+教育”新生态
(吴颖惠院长)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融入基础教育,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教育品质,锻造创新能力,推动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
数智时代教学观念四大转型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化正在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当下教育处于从被动接受外部变化转向主动适应并推动内部变革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四种转变:
一、知识观念:从静态传授到动态建构
教育的本质是知识学习。在智能时代的知识,我们面临一种全新的知识生成方式,知识的生成具有交互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特点。大模型通过分析指令和语境,能够创造性地生成各类知识内容,并通过模拟人类思维模式,形成对复杂问题的多维解析。依托人工智能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体系,让碎片化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实现结构化整合,融合成思维和能力,这便是教育的意义。AI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新型学习工具,助力学习变得更加简单高效,构建学生“乐学”“好学”的教育新生态。
二、课程观念:打破壁垒的融合化演进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正逐渐重构课程生态。通过内容结构化重组与场景化建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课程体系向综合性、衔接性、融通性演进。依托算法模型与数据洞察,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适配。最终达成科学认知、技术体验、社会参与、文化觉醒与生命体悟的深度交融,内化为个体成长的核心素养。
三、学习观念:人机协同的自主化探索
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人机共存的学习场域已悄然走进现实,智能技术为学习情境创生提供了无限可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体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创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作文批改、口语陪练、答疑辅导、编程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驱动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观念:教师关键能力重塑
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建构者、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对课堂教学有更高的应变能力和灵活调度的能力,与各类智能体形成协同式的教学关系,从而塑造多场景结合、跨学科融合、多主体联合的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清醒并审慎应对持续加速的技术革新,警惕被单纯的技术逻辑裹挟,更要理解技术背后的教育变革逻辑,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四位一体”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
海淀区通过打造教师培训+教学实践+活动驱动+科研赋能“四位一体”的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化能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规模化普及、常态化实施、高质量发展。
一、教师培训:提升数字素养能力
自2024年初,海淀区教科院全面启动人工智能教师培训系列工作,共开设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进阶等八个主题的培训活动,全面覆盖理论认知、技术实操、教学融合等关键领域,切实夯实了区域教师队伍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根基。
二、教学实践:推动教与学模式创新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中,北京市八一学校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学科教学注入新活力。教师充分发挥国产大模型优势,通过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方式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大模型生成的阅读材料、写作范文等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优化。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拆解复杂学习任务,还通过对生成内容的优化实践,搭建起从知识理解到能力迁移的“学习支架”,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与创造性写作水平,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三、以赛促学:检验人工智能学习成效
2024年,海淀区举办第八届“智慧杯”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活动,吸引全国共计326所学校5035名学生报名参加。为契合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趋势,大赛首次增设人工智能赛项。这一创新举措旨在精准检验学生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学习,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热情,为培育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搭建平台。
四、科研赋能:推动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
为深化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海淀区积极携手科研力量开展前沿探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数据驱动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教学策略研究”项目。项目组深入海淀29所智慧教育示范校进行实地调研与专业指导,深度剖析教学场景中智能技术应用现状与需求,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区域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
教学变革与技术应用相伴而行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无论是课程体系的革新,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模式的优化,都需以审慎理性的态度评估技术适配性,确保教育本质与技术应用的有机统一。海淀区在这一进程中先行探索,创新采用统采统建模式,搭建起技术赋能教育的坚实底座,实现智慧教学、智慧作业、智能辅导、智慧评价、智慧管理全流程贯通,构建起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生态。
与此同时,海淀教委联动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聚焦学生学习需求,试点打造 “课堂教学+智能作业+答疑平台+AI家庭教师”的智能化伴学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前沿技术,通过构建全学科智能交互系统、应用情感化AI伴学终端、部署新一代教学硬件集群、实现作业全流程闭环管理、深度解析课堂行为数据等多元应用场景的协同发力,为学生提供全场景、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推动智能教育从理念构想迈向深度实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进程中,海淀区通过构建“三步走”推进策略,系统性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强化行业顶层设计,搭建“政、企、研、校、社”协同联动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夯实智慧教育发展基础;其次,聚焦教育核心场景,以助教、助学、助育为切入点,与头部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适配基础教育需求的教学智能体;最后,创新组织形式,成立海淀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协作体联盟,凝聚区域教育智慧,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标准化、特色化路径。
在实践路径上,海淀区彰显出“百花齐放”的创新活力。区别于统一部署的传统模式,海淀区鼓励各学校对接不同人工智能企业,引入差异化的智能教育产品与解决方案,开展个性化探索实践。例如,北京二十中在区域智慧教室环境支撑下,引入课堂教学分析系统,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课堂全流程数据进行智能采集与深度分析,为教师提供可视化教学行为报告,助力教学策略精准优化;清华附中则创新性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让经典活起来”“与古圣先贤对话”“与AI机器人辩论”等沉浸式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智能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多元示范样本。
人工智能应用问题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究其根本是因为技术的不成熟。一方面,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因缺乏深度技术应用经验,难以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需突破能耗、算力、存储、传输、安全等技术瓶颈,而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衍生的社会伦理、知识产权、信息保护等问题,更因行业规范的缺失而亟待系统性解决。
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安全规范使用,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文件秉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根本原则,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该指南通过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能够有效规避小学生因自主使用不当引发的信息安全风险,同时引导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可控范围内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的安全可控、规范有序。
站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唯有理性把握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构建安全有序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才能推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海淀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率先树立了“AI+教育”的实践标杆。未来,海淀区将以技术迭代持续激活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构建更加公平、高效、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培育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来源丨海教思维微信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