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慧霞:让不经意成为永恒
作者:慎慧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我特别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坚定地认为老师就是主动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直到遇见了小鱼。 故事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5月17日,星期三,一个无比正常的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拿着早读的资料匆匆进班,途经五班门口的刹那,班里冲出一个身影叫住了我:“慎妈,等等……”说罢,她从柜子里拿出一束鲜花,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我,微笑着对我说:“爱您一周年纪念日快乐!”看着小鱼如花的笑靥,我瞬间红了眼圈,语无伦次地说着谢谢…… 我小心地把鲜花插到桌上的花瓶中,花瓶旁边是一沓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这样的内容:“慎先生早”“慎先生再见”,逢周五是“慎先生再见,周末快乐”。我翻看了一下时间,从2022年10月8日开始,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条,从无间断。电脑的右边是一个桌面摆件,是小鱼生物课课外活动的作品。还记得那天中午,她兴冲冲地走进来对我说:“慎妈,这是我今天的作品,送给您!做的时候我就想着送给您了,所以我是按着您的喜好搭配的,您看看喜欢吗?”于是每天早晚除了问候小条,小鱼又多了一项工作:浇花。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当其他同学的摆件渐渐枯萎时,我们摆件里的植物越长越高,越长越好。正是这日常丝丝缕缕的积累,才会有此刻爱的喷薄而出,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故事二:只是因为在课堂上多了一丝丝耐心 当我事后问起她“爱上我”的时间和事件时,她给我讲了一件我丝毫没有印象的事情:她说在学习《爱莲说》时,我向他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赞美莲花,为什么要写牡丹和菊花呢?”我叫她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当时的她却没有一点头绪,只尴尬地挤出了几个字。在我耐心地引导下,她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没想到竟得到了我的极力表扬。 从此之后,她说她找到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在语文学习上也下了更多的功夫,预习、复习、阅读、写作、练笔……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她说我的语文课在她心中是这喧嚣世界的一片净土,让她真正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静下心来,聆听一位位中外名家讲述他们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并运用到她的学习生活中。她还说她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像我一样的语文老师。看着小鱼诚挚的双眼,我在暗暗惭愧的同时只能更加精心地备课上课,特别担心会因为我的疏忽而辜负了像小鱼这样认真的孩子。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用心,也许你的不经意在孩子心中就是永恒! 故事三: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 初二的首次体测让大家都很忐忑。体测集合时,我不经意扫视到小鱼紧张的神情,于是我穿过人群,给了她一个拥抱,告诉她要相信自己。同时我也给了周围认识的同学每人一个拥抱。她不出所料完美地通过了体测,满分出场时,我又以拥抱表示祝贺,当然得到拥抱的也不止她一个,作为老师,要一视同仁。 但在我看来的一视同仁,在小鱼眼中却是独一无二,她说我最先抱了她,而且抱她比较用力。于是为了这份独一无二,她一直在努力,不仅学习成绩遥遥领先,在很多活动中也都能看到她拼搏的身影。于是,她真的就成了独一无二。 故事继续: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于是后来的后来,我们交流得越来越广泛且深入: 有成功当选“红领巾三星奖章”的一个鼓励,要她再接再厉; 有看到她沾沾自喜时的一个告诫,告诉她戒骄戒躁; 有她来“抱怨”学习压力时的一个安慰,要她积极乐观看待困难; 有知道她考试失利时的一个开解,告诉她挫折是对她的磨练; …… 于是现在的现在,她时常追随在我身边: 有时是上操后的奋力追逐; 有时是课间的匆匆招手; 有时是午后的一杯酸奶; 有时是经过门口时的微笑探头; …… 故事仍然在继续,其实也都是最简单不过的日常,但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老师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安慰、甚至救赎。于是我对雅斯贝尔斯的话有了新的理解:其实我有时是“被动”的那棵树、那片云、那个灵魂,被小鱼摇动着、推动着、唤醒着……这也许是最新意义的“教学相长”吧! 点 评: 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曾经说:“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我们说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因为教师的特殊角色,其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其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在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期待、关注中获得认可、肯定、自信和成长。慎老师把教师这一在影响学生成长中特殊的角色,以其特有的教师之爱洋溢在“小鱼们”的四周,使其在赞赏中被激励,在激励中获得自由与成长。我们说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相信在慎老师们“温柔”的呵护中,小鱼们终能开出永恒清香的花朵。 点评人:杜卫斌 (本文来源于海淀区中小幼教师《我们的育人故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