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晓彤:教师应是一位“叩门人”
毋晓彤(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站在教育不断变革、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因材施教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在课堂中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基于前测设定教育目标、课中引领促进逐层展示、课后奖励夯实学业效果等。但这就是因材施教吗?老师们,我们达到因材施教的真正效果和目的了吗?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所有工作都源于与学生之间的那份“情”。情犹如桥梁,可以架起师生彼此之间的心。两颗心贴得愈近,两个人就愈亲。 班里的苗苗是大家眼中的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课堂纪律好,有特长有才艺。但是这些都是她外在的表现,在课下观察中我发现她很胆怯不太合群,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操场上有很多学生一起做游戏,只有她独自一人在角落扮演着观众的角色。开始还有一些热情的同学会主动邀请苗苗加入游戏,每当这时苗苗都会很小声地说“我不会玩”或“我不想玩”来拒绝别人。时间长了,同学们就不再主动邀请她玩游戏了,而苗苗也越来越封闭自己的内心,既渴望参与又胆小害怕。 面对苗苗的自我封闭问题,我从学生的心理障碍出发,了解苗苗身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胆怯。因为小儿麻痹所以腿部落下残疾,行动不是那么灵活,所以苗苗有些自卑不敢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我没有直接对苗苗说“你应该和同学们一起玩”“你要和同学搞好关系”,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 当学生们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观察到苗苗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我拉起她的手,“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游戏,有我在,别怕。”在我参与和耐心讲解下,苗苗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逐渐打开了心扉,学会如何参与到群体游戏,也收获了自己的友情,敞开了心扉。 心底有情自然美,老师的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学生倾注了真情,老师也定会收获真挚的感情。富有人情、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在师生之间绽放。 在研读《论语》过程中,才知早在千年前孔子对于因材施教做出了典范。孔子弟子众多,结构复杂,受教时间、年龄、性格、家庭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德行、态度、个性,孔子都熟记于心。在进行切磋式教学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如《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路问孔子:“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孔子:“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显示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不同的人来问,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截然相反的。学生的性格因人、因时而异,但大致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面对外向型性格学生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显示出自信、开朗,课堂上通常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敢于发言。因此,我会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多让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做榜样,对于他们性格特征中有利于学习的“正能量”要及时发现和表扬,使其成为激励全体学生进步的动能。 面对内向型性格学生时,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好静,做事略显胆怯,怕羞、怕错、怕出丑,学习活动中经常作为一名旁观者,往往容易被忽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多跟他们交流和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关心他们,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对于他们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丁点,都及时加以“放大”点赞,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强化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以学生为主体,像孔子学习,把同样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成每个学生独特的内在品质。 《论语》有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作出如下注解:“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心地来问,我也只能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遵循《论语》,我把自己当成孔子先生,班上的学生则化身为我的弟子。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小的“学堂”,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此能施展自己才能。 开学初,班里的小干部发现教室卫生无人管理,问我怎么办,我跟他们说:“班级工作交给你们,相信你们能力!”小干部兴致很高,利用班队会时间迅速展开讨论,排好每周值日表,并票选出卫生主管监管值日工作。逐渐小干部们工作范围一步步扩大。发现老师们总是抱着沉甸甸的作业穿梭于办公室和班级之间,于是委派“小保镖”帮助老师分发书本;卫生委员看见班里的绿植干枯了,选出热爱劳动的学生细心呵护教室中那一抹绿色……渐渐,班里出现了许许多多小弟子有负责班中课间秩序,有负责教室关灯关窗,有负责午餐摆放等等,越来越多弟子细心看管好“学堂”,我这个老师当然乐的清闲,一人潇洒惬意。 如今,《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仍然生机盎然,魅力四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从中汲取先人的精神,并贯穿到教学工作之中,使学生受益。从《论语》中感受圣人的大智大慧,体味大爱情愫。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