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家精神,重在扎根一线

时间:2024-09-06 浏览:10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将教育家精神切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中国教师报》记者特别邀请几位校长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教育家精神。


 嘉宾

左春云 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沈   杰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

宋继东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霍劲松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


 一 


精神解读:爱是情感底色 能是扎根智慧


中国教师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方向。如果用关键词定义教育家精神,您想用哪些关键词阐述或解读?


左春云:我觉得主要是三个词:“爱”“责任”与“创新”。爱是一个具有高度浓缩且能够完整展示教育家情感力量的关键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底色。


同时,教育是为创建美好未来做准备的,是为传承民族文化夯基础的,是为国家富强做保障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将国家复兴、民族振兴视为己任的。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写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可见,教育家往往都“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既定的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迎难而上,努力为教育寻找通往更高层次的突破口。


沈杰: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我想用四个关键词去概括。第一是教育情怀,它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有教育情怀的人,就会有内动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永远向前。第二是专业引领,教育人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与视野,才能引领学校改革创新。第三是创新思维,教育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度的思考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第四是责任担当,教育人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担起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宋继东:对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我想用两个词来阐述和解释——成己成人,全心育人。“成己”即自我生命的完善,需要通过立言、立功、立德三重境界不断精进。立言,意味着要有独到的见解与理论贡献;立功,则在于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立德更是核心,教育者应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范,成为师生家长的楷模,引领社会风尚。“成人”则是教育者责任与使命的延伸,是助力他人生命完善的伟大事业。成己与成人,共同构成了教育者追求的至高境界。


全心育人,体现了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全面投入和高尚追求。“全”意味着教育的广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涵盖能力锤炼、情感培育与价值观塑造,力求学生全面发展;“心”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无私的师爱;“育”彰显着教育的智慧与艺术;“人”则是教育者自我修养的标尺。全心育人,要求教育者以全面的视野审视教育,以真挚的情感投入教育,以智慧的策略引领教育,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教育。


窦桂梅:我是从这三个维度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其一,中国特有,它是中国独有的,体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等理想信念的中国教师精神;其二,与时俱进,它符合时代要求,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长进行时;其三,引领实践,它是扎根一线深耕课堂,深谙教育规律,在学校泥土里“长”出来的,并且引领教师不断践行。


教育家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人人都要去争当。理解教育家还要在后面的两个字“精神”上,从上面三个维度引申谈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我以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守三尺讲台,校长和教师要对课堂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否则谈不上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校长,可能因为忙碌不能天天上课,但必须听课评课,始终要紧贴课堂行走。二是专注一间教室,校长和教师要把眼光聚焦在每一个班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何关注每一个班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校长要思考的。三是扎根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扎根在具体的学校里,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有蹲下身子平视学生的“专心力量”。


霍劲松:我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对教师政治站位的要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对教师人格修养的要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对教师工作态度的要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教师人生境界的引领。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图片


 二 


校长践行:重在示范引领 强在实践创新


中国教师报:中小学校长是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主体,各位校长是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的?


左春云:我觉得应从修炼定力躬身入局开拓创新三个方面践行。一所学校要办成什么样?怎样办好学校?这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命题。校长要明确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求实而不守旧,创新而不追风,争优而不浮躁,努力修炼定力,把好方向盘。当下社会,可能大家容易浮躁、容易功利。比如学校举行一项体育活动,年轻教师渴望出成绩,就想着选拔学生去打比赛,对社团活动不是特别看重。我就跟老师们说,比赛第一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的是以体育人,引领学生在争优的过程中培养拼搏精神、抗挫能力等,所以上学期我们在迎接评估检查时,一位外校教师评价说,虽然你们的体育成绩可能不是特别拔尖,但你们在做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们学校是由4所百年老校合并在一起的,合并时教师平均年龄近50岁,学校缺乏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从弱小到优质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校长带领师生不断破解难题、创造的过程。所以,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校长必须躬身入局,挺膺担当,不断创新。


沈杰: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这种示范引领不是口号式的,校长要深入一线,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研讨中,由此他的言行、思想、理念才会影响到教师,才会激发教师教育的热情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校长要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实就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校长要把它传递给教师,同时能够围绕国家的主张制订学校特有的实践方案,把这种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为教师搭建更多的舞台,由此,教育家才可能在教师当中逐渐产生。


最后,校长要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角,没有校长的推动,一所学校不会有综合的改革。所以校长要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趋势、前沿的动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化的创新和改革。


宋继东:我觉得关键在于摒弃浮躁、崇尚实干,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校长需身体力行,成为教育家精神的“活教材”。校长的价值在课堂,听课是校长最重要的本职工作,我经常深入课堂做到六个一:听一百余节课,抓拍一组师生互动照片,课后一次“学到什么”的及时交流,书面一句话点评分享,一场教学报告,一篇体现管理思想文章,总之,校长要与教师并肩作战。


其次,校长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团队。校长要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积极营造支持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多把尺子”衡量和评价教师,尽可能多地通过评优评先、提供展示平台、给予外出培训机会、推选榜样教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肯定和嘉奖,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我们每年都举行一次教育教学创新杯展示活动,目前已经举行了8届。


最后,校长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校长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校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其多元化发展需求。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五育失联”和“五育失衡”的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外活动,搭建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探索自我、发挥潜能的舞台。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发展,确保他们在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中茁壮成长。


窦桂梅:践行教育家精神,我认为重在“精神”二字。一个教师不一定是教育家,但“教育家”三个字就像灯塔,给人以方向,照亮脚下的路。2014年,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在《人民教育》写过一篇文章《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网上有质疑:认为要求太高,教师要赚钱养家,做不到气象万千。我能理解,但需要达成共识的是,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是引领人精神成长、让学生向善向好向美的。如果说学校是一段旅程,那么学生需要这样一个有着光亮与温暖照耀他、引导他向前走的人。教师就是这束光。我常对我们的老师说,咱们不希望别人说你是教育家,但如果有人说我们有一种精神在,有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且敬业、乐业,也许这就是教育家的精神价值。


今天,缺的是技术吗?缺的是工具吗?我觉得今天缺的是思想,关键是把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解决好,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霍劲松: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是思想引领。2016年9月,我来到密云二中,当时学校的发展面临瓶颈和困难。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坚定而执着的信念把学校办好,彰显教育的价值,给当地学生提供更多的出路。这就需要用奉献和担当的精神凝聚团队,用乐观与坚韧的品格战胜各种困难。


其次是实践创新。在密云二中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听课,半年里我听了100多节课,同时发现上午第一节课就有学生睡觉,于是我们开启了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然后着眼未来制订学校发展计划,开展“能动学习课堂”实践,赋能教师,以文化引领形成团队共同的价值观。


最后是示范作用。校长不仅要发展自己,而且要带动团队成长。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学校评上10个正高级教师、5个特级教师,新增20多个市区级骨干教师。同时我们还从一所学校发展到一个区域,帮扶内蒙古通辽、湖北十堰等地的学校发展。

 

图片


 三 


时代要求:提升数智领导力 重视信息素养


中国教师报:践行教育家精神,需要不断成长,夯实我们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您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成为好校长需要如何提升和不断成长?


左春云: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AI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教育生态。原来我们学生学的、教师教的知识AI轻松就能搞定,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我们到底教什么、学什么?未来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应如何重塑教育生态?因此,校长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提升数智领导力。它是校长带领师生进行数智化转型的复合型领导能力,涵盖愿景规划能力、数智治理、实施保障能力等关键维度。


沈杰:技术来得太迅猛,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三大挑战:一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新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二是教育理念与目标的重构;三是评价体系的变化。


现代技术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但许多教师不愿意接受技术带来的变化,毕竟沿袭惯性做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教师的理念必须改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纯粹去教知识了。


过去“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我想换个说法:思维就是力量,有了思维才会有创新力,有了创新力就更具学习力,才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形势。


宋继东: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应该是如何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人工智能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需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评估者。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但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需要我们思考。


作为校长,需要重视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策略,以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变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和道德品质修炼,确保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还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窦桂梅:校长需要不断提升、不断成长,不能抱残守缺,要警惕经验主义的陷阱。当下,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便利,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借助技术做好综合育人的“乘法”,如何培育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重塑教与学的关系,高质量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比如清华附小用技术手段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确实提高了效率,但我也反复提醒教师,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现在我已经发现一些小学生在利用大模型来写作文了。我是教语文的,经常会写点东西,但我不会用大模型写完了再改,因为文章的精髓在于思想,而思想只能源于人。所以我特别担心我们的师生成为“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机器下的人,被机器奴役的人。作为校长,我们一定要加快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这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霍劲松:人工智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有几个困惑:人工智能时代,好校长的标准内涵是否发生了改变?它对学校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人员分配、物资使用产生了哪些影响?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三观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虽然现在也有相关文件,我觉得还需要系统深入精准的培训,才能把文件里的数字化要求转化成真正的数字化素养。

 

 四 


人才培养:遵循规律慢一点 涵养生态宽一些


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型校长的一个重大使命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普遍内卷和焦虑的当下,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国之栋梁?


沈杰:培养拔尖创新人,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首先学校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如果他们每天只是机械的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自我的爱好、自我的思考,怎么会有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课程不用那么广、那么深、那么难。


其次学校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置多元丰富的课程,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热爱,进而开展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可以分层教学、个别指导,这时候AI辅助都可以来支持,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


最后学校要教会学生能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思考,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不是孤立地学一个小的知识点,而是用探索的思维学习,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向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向成长。


窦桂梅:在我看来,人才不是选拔出来的,是涵养出来的,人才培养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冒尖了,然后再进行选拔。


今天,我们做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规律。现在的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我这么多年带学生,明显发现现在的学生与以前不太一样了。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让教育的环境再宽松一点,适性扬才,别太着急。要谨防“学习套路”“快知识”所锻造的“绩优主体”偏离儿童身心发展节律的基本盘,陷入“内卷”的“竞次”中。


霍劲松:什么是内卷?它表现为自我重复而没有增进,付出更多努力却没有回报或回报甚微。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破解内卷的方法论,就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育人该做的事,聚焦课程开发,夯实创新人才培养阵地;聚焦资源建设,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多渠道;聚焦活动设计,丰富创新人才培养多途径。从2017年至今,我们学校开展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新生态改进行动”,构建“至善课程”,研究“能动学习课堂”,就是在高三阶段也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课,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分,更是人。


中国教师报:教育从来不是学校或者家庭的单兵作战,如何协同创新,为教育营造良好生态,各位校长有什么好的建议?


宋继东:我给家长做报告时提出过“友善模式”的说法,其实学校和家庭不是面对面的,而是肩并肩的,为此我们开展了“海实花”幸福家庭建设交流活动,围绕幸福家庭怎么设计,大家共创,效果很好。我特别爱用协同这个词,协同不是以强带弱,而是强强联手,学校和家庭都要按照教育规律去育人,大家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


霍劲松:这个氛围营造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关心。刚刚提到的内卷也好,焦虑也罢,其实跟我们的舆论导向有很大关系,什么是成功?是不是考上清华北大才是成功?是不是有了高收入才是成功?其实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重新思考、重新建构。


我们期待通过更多优秀校长的努力,全社会的协同助力,营造越来越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也为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教育人的重要贡献。


图片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报》2024年9月4日第05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