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如何保持平衡?
为了更好地平衡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为了更好地平衡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项目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做到前者,则可能变形为任务式教学或问题式教学,例如排练一部课本剧、制作一本植物成长图册等。尽管在这些任务中学生也有主体参与,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被动”学习。唯有真正寻找到真实存在的、有一定挑战性,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能动性。
2
优化项目式学习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补充,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此外,需要进一步区分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两者在项目式学习中都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假期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沟通与协作工具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3
从本质上看,项目式学习与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方式在思维与方法层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既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强调通过合作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天然地具备跨学科的特性。
当然,项目式学习也有相对独特的地方,例如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驱动问题,需要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学习周期较长等。
面对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整合”意识,根据学习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弥补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比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更加有机地将跨学段的自然单元进行统整,在主题学习中强化真实情境,可以实现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转变。
4
营造适用于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生态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与项目式学习具有高度一致性。
教师可以将项目式学习作为优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路径的重要抓手,并在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基础上,融入跨学科要素,以此让更多学科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经历过数轮项目式学习迭代后,教师与学生将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与之相关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和教师培训也将更加完善,并最终形成适用于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生态,从根本上解决常态教学与项目式学习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来源:中国教师报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