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仪式。“国莫大于祀,祀莫大于天。”端午节是辽金两朝举行拜天之礼的重要时间。在金朝,端午节的拜天礼当天早晨在球场进行,事先要用木头雕刻一只船形盘,红地,上面画云鹤图案,盛放食物后,置于一个高五六尺的架子上,由皇帝带领百官祭拜。这样的拜天礼明清时期已经不再传承,不过明清时期的人们习惯在端午节去“天坛”玩,又或许留着一点拜天的痕迹。
踏青娱乐。“帝京午节,极胜游览。”北京端午节有踏青之俗并已形成固定的地点,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 :“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名踏青。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这些地点长期成为端午游览胜地。端午踏青,女性也是主角。正如清人屈复所说 :“五月朔后,妇女游天坛,曰‘耍青’,至端阳曰‘送青’。”
端午节与夏至相邻,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在顺天应时的逻辑下,模拟阴阳相争的竞斗活动格外多。在北京历史上,射柳、击球是十分流行的端午竞斗习俗。射柳大约起源于辽朝,金元明清传承。根据史书记载,金朝射柳是全民参与的活动,颇具挑战性,其具体做法是 :在球场上插两行柳树,参加比赛的按照尊卑顺序,各自用手帕在柳树上做好标识,并在距离地面几寸的地方,把柳树的皮削去,露出里面白的部分。射时前面有一人骑马引导,射者在后也骑马,快速用一种专门的箭射向自己的柳树,能在削去青皮的地方将柳射断,又能够将断柳接住并奔驰而去的,是优胜者 ;射断柳枝但不能接住驰去的,是第二等。在青处射断柳树的,或者虽然射中但却没有射断的,以及没有射中的,都算失败。射柳之外,又有击球之戏,场面十分激烈,“当击球之时,盘屈旋转,倏如流电之过目”,看得人惊心动魄,“英锐之气奋然”。射柳、击球在北京的流行,既符合端午的时节特点,又是金元政权尚武之风的表现,影响及于明清。清人彭蕴章《幽州风土吟》云 :“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
竞渡也是北京端午节的活动。乾隆皇帝就曾命内侍在圆明园福海举行,画船箫鼓,飞龙鹢首,络绎于波浪间,颇有江乡竞渡之意。而在通州,也“演龙舟于运河之中以为戏”。斗草在北京有武斗、文斗两种方式,前者比试草的韧性,后者比试花草名目。《红楼梦》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香菱与芳官等四五人玩的就是典型的文斗。斗草不仅是女性的游戏,民国四年《顺义县志》载 :“男子于郊原采百草,相斗赌饮。”
饮食习俗。北京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别。辽代“国主及臣僚宴饮,渤海厨子进艾糕,各点大黄汤下”。元代宫廷则有“酒醴、凉糕、香粽”。明朝宫廷“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
粽子是北京最重要的端午节令食品,口味不同,形制也有多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提到卖粽子是有“好几个宗派”的。一种是“稻香村”卖的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也不十分合北京人的口味,但送礼显着体面。一种是“正统”的北京粽子,个头很小,没有馅,吃的时候撒上一点白糖,虽然味道一般,但模样儿好看。还有用江米杂以红枣的,个头稍大,另有一种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如今粽子的馅料更丰富,南方的肉粽、蛋黄粽等都会现身。除了粽子,五毒饼也是应节食品。五毒儿饼是印有蝎子、蟾蜍、蜘蛛、蜈蚣、蛇等五种毒虫图案的玫瑰饼,以玫瑰花瓣为馅料,芳香可口。
端午的应节水果是桑葚和樱桃。这两种水果都不易保存,所谓“樱桃桑葚,货卖当时”。过去在北京,桑葚、樱桃和粽子、玫瑰饼一样,都既用于佛前上供,又可食用。
吃食之外,又有饮品,其中雄黄酒、菖蒲酒最为普遍。京谚云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菖蒲,又名“水剑”, 味辛温无毒,形似剑而有香气,具有药用保健价值,我国南北朝时荆楚一带已有端午饮菖蒲酒的习俗,北京沿袭了这一做法,《帝京景物略》中有“渍酒以菖蒲”的明确记载。
服佩装饰习俗。端午时节,菖蒲和艾草生长茂盛,广泛应用于服佩装饰。辽朝宫廷会将艾叶和棉花放在一起做棉衣 ;明代宫廷则将菖蒲和艾放置于门两旁,初五日当天还会佩带艾叶。民间也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节后,人们将蒲艾晒干,收藏起来备用,可以治疗冻疮,为新生儿举行“洗三”仪式时也要用到。在毒虫多出、细菌滋生、人易染病的端午用蒲艾,既有避害全生的象征意义,又有益寿延年的实际效果,是人们利用自然之物满足个体需求、表达美好愿望的典范。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石榴花是端午节的应时花。既艳丽,又俗信可以驱邪,深受人们喜爱,“石榴花开戴满头”是传统京城端午节的一道亮丽风景。凤仙花又名指甲花、透骨草、女儿花,也是“端阳之佳卉”。女孩们常用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北京人还会制作一些饰物佩戴,大约分为两类,一类如樱桃、桑椹,蒲、艾、瓜、豆、葱、蒜等,是时令物品,兼有祈吉驱邪之意。另一类则时令意义不强,重在祈吉,如葫芦谐音“福禄”,蝙蝠寓意“福”,“卍字”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或者驱邪,如贴虎符、戴小虎,张挂天师、钟馗像,等等。
儿童身体孱弱,是端午节被格外关注的对象,许多服佩都体现对儿童的爱护。比如用五色丝线制成“长命缕”缠在小孩子的脖颈、胳膊上,让儿童穿葫芦形或有老虎、五毒图案的肚兜、马甲等。
社会交往。我国传统节日都是维护和更新社会关系的重要时机,端午是大节,自然少不了交往活动。在传统社会,这些交往活动既发生在宫廷,也发生在民间。《辽史》记载辽太宗会同三年(940 年)端午节,宴请群臣和各国使节,宴会上“命回鹘、敦煌二使作本俗舞,俾诸使观之”。金朝在拜天射柳击球之后,君臣宴会,岁以为常。
在民间,用粽子以及樱桃、桑椹、荸荠、桃、杏、五毒饼、玫瑰饼等时令节物互相馈赠十分常见。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端午节是北京的“女儿节”,出嫁的女子要在此时回娘家,清人胡宗懋《析津竹枝词》云 :“杏红衫子衬身妍,插鬓榴花红欲燃。到得家来团坐啖,燖鱼鬻饼不论钱。”描绘了归宁女子与家人欢乐的温馨情景。
采药合药。五月是采药的季节,早在《夏小正》中就有“五月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五月所采之药,名目繁多,有植物类,如艾草、菖蒲等;也有动物类,如蟾蜍,故京城有俗语“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明代,每到五月五日,太医院就要派遣官员到南海子捕蛤蟆,挤蟾酥以合药。去时敲锣打鼓,举着旗幡,好不热闹!有人写诗嘲讽 :“抖擞威风出凤城,喧喧鼓吹拥霓旌。穿林披蟒如虓虎,捉得虾蟆剜眼睛。”
北京端午节和其他地方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因北京长期为都,其端午节又具有官民共享、礼俗交融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