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丨曹明:高中整本书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尝试 ——以《乡土中国》《红楼梦》的关联性阅读为例

时间:2025-06-23 浏览:4

 作者:曹明(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语文工作室成员 )


图片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社会学家研究《乡土中国》,很少想到《红楼梦》。文学家研究《红楼梦》,又很少想到《乡土中国》。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同时选入这两本书,却给我们新的研究契机:《红楼梦》是作者基于社会人生而创作的作品,《乡土中国》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著作。费孝通也曾引《红楼梦》去论证“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如“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因此,我们可从社会学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以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


1

公私对立:贾府的理事者探春与王熙凤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篇由探究中国人自私现象的原因引发出对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探讨,并提出“公与私的相对性”。我们可借此理论将探春与王熙凤作比较。

 

王熙凤与探春在理家方面均有卓越才华。学生却有疑问:二人的理家之才有何不同?针对此疑问,设计以下活动:

 

学习活动一:阅读关于王熙凤理家的情节(13、14、15、24、39回等),探春理家的情节(55、56回)及“抄检大观园”情节(74回)并思考:王熙凤与探春的理家之才有何不同?

 

学生经对比阅读发现,王熙凤虽有理家之才,私心却重。具体表现为:第一,理家多为满足虚荣心,卖弄才干。如王熙凤应允贾珍协理宁国府,非为全族利益,而为展示个人才干,文中写道:“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第13回)第二,滥用职权,假公济私,满足逐利之心。王熙凤当家期间做了很多违法之事,如挪用贾府月钱,在外放高利贷赚利息。秦可卿丧礼中,王熙凤为了三千银子,借贾府名义滥用职权拆散一对小儿女并致人丧命。第三,缺乏远见卓识与忠肝义胆。秦可卿临死托梦凤姐,警示贾府“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嘱托她今日趁富贵,早准备祭祀、家塾等事,以常保永全,然她始终未办。究其原因在于,这事于家族有利,却目前于己无利,凤姐缺乏远见卓识,也缺乏对贾氏宗族的忠心。

 

反观探春,于短短的理家之期,却一片公心为宗族,思保家族长远之计,有远见卓识,具体表现:第一,秉公办事,大义灭亲。探春理家时,恰逢母亲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按照祖宗规矩秉公办理也因此得罪赵姨娘。又如探春为整改贾府,专找利害事与体面人开例作法子,不惧得罪凤姐、宝玉等。第二,为改善贾府入不敷出的局面,想出省俭之法与兴利之策。熙凤、黛玉等人皆知贾府出多进少,唯有探春宁愿得罪人,也要执行省简之法,减免各房不合理开支,并根据大观园情况因地制宜,想出兴利之策,任人唯才。第三,为了贾家宗族利益,公然对抗贾府上层。王夫人听从奴才唆使抄检大观园,凤姐虽不满此举,却因怕得罪王夫人与邢夫人而附和。反观探春,不惧邢、王二夫人权势,打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耳光,公然反抗抄检行为。虑及贾府“一败涂地”之未来潸然泪下,此胆量远见与胸怀又岂是凤姐能比?

 

那么,作者接连写两人理家才华的目的何在?

 

学习活动二:作者为何刻画熙凤“理家之才”后,又展现探春“理家之才”?

 

缘由如下:

 

第一,正如上文所论,将探春之公心与凤姐之私欲对比互衬,让二人形象更加立体多面。

 

第二,揭示贾府衰败的原因。不独王熙凤与探春,贾母、王夫人、李纨等俱曾参与宗族管理,贾敬、贾珍、贾赦、贾政、贾琏等对治理宗族更是责无旁贷。可惜,类凤姐自私者多,类探春一片公心为家族者却少,贾府焉有不败之理?费孝通将“差序格局”描述为一个波纹图,认为它最主要的特点为“以己为中心”,并认为:“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王熙凤等人为了自己而牺牲宗族的自私表现,不正是这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贾府中的投射吗?

 

第三,揭示宗法社会必然灭亡的结局。儒家有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殊不知,为一己之私,克己最难,贾家众人连“修身”“齐家”尚做不到,又何谈“国治”“天下平”?将贾家推之千万家亦如此理。难怪凤姐与探春的判词都强调“末世”——“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贾府众理家者中,有才华如凤姐者,因私心甚重挽救不了贾府的颓势,有才华如探春者,纵有一片公心,也阻挡不了贾府的颓势。末世已来,大势所趋,宗法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图片



2

男女有别——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原因再探


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条主线,其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的一大重要主题。贾母、王夫人等贾府高层在为宝玉择婚时选择了宝钗而放弃了黛玉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那么,贾母等人为何这样选?特设置以下活动:

 

学习活动一:贾府高层为何选择宝钗而非黛玉作为宝玉之妻?

 

大家往往从以下几点分析:第一,从门第看,林不如薛。薛家为四大家族之一,林家虽也是世禄之家,书香之族,可惜黛玉父母双亡,且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第二,从人物看,宝钗言行举止俱符合封建道德标准,心胸豁达,安分随时,黛玉则孤高自傲,过于敏感。加之黛玉体弱多病,从宗族管理及子嗣延续方面考虑均不理想。第三,贾母等急需宝钗的“金锁”来招引宝玉所“失”的玉。因此,纵然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妹妹,贾母、王夫人也基于家族的利益,牺牲了宝黛之间的深厚情感,选择了宝钗。

 

然而,阅读《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等篇,却另有答案。基于此,我们设置以下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二:结合“家族”“男女有别”核心理论重新思考贾府高层选择宝钗而非黛玉作为宝玉之妻的原因。

 

费孝通在“男女有别”“家族”篇中写道:“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这因此引发一种现象:“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

 

为何如此呢?在“男女有别”篇中,费孝通把两性恋爱分成浮士德式与阿波罗式。浮士德式表现为男女求同,男女之间为此发生激动的情感,而这会破坏社会关系,并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如生育事业等不能顺利经营,最终影响家族稳定。阿波罗式则表现为“男女有别”,男女间不必求同,不用追求心理上的契洽,也不会发生激动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即可,其结果是可以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利于家族事业。

 

宝黛之间对知己式爱情的追求属于浮士德式。他们之间发生的多次爱情冲突属于浮士德式“求同”的表现,势必会影响家族的稳定。如宝玉因黛玉两次“摔玉”,这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看来,恐已威胁到宝玉生命。黛玉作为宝玉知己,理解并支持宝玉的诸多“叛逆”举动,她就不可能成为督促宝玉读书上进,劝谏宝玉走仕途经济的“贤内助”。宝玉与宝钗二人在人生志向、价值理念等均不一致,然二人“齐眉举案、相敬如宾”,保持距离,却恰恰符合阿波罗式对男女有别的追求模式。可见,宝黛之间拥有的深厚情感,因不利于家族秩序的稳定,成为贾母、王夫人等人否定黛玉作为宝玉妻子的重要原因。

 

图片


3

《红楼梦》现实世界名实的分离

 

很多学生不理解宝玉的“叛逆”,如他喜亲近女子、不务正业、不喜仕途经济,包括出家等带有逃避性质的行为等。想要理解宝玉,须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篇,恰可以概括贾府现实世界的特点。

 

学习活动一:请细读黛玉进贾府(3回),刘姥姥一、二进贾府(6、40、41回),宝琴观贾府祭祀(53回)等,思考在这三个“外人”眼中的贾府是怎样的?


图片


第3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她眼中的荣禧堂陈设布局宏阔、陈设庄雅,贾母用餐时礼仪繁复,等级森严。黛玉亦出身于世禄之家,书香之族,然她初看贾府,仍觉庭院气势宏大、贾府中人吃穿用度豪奢,礼节繁复,足见贾家之显赫非凡。

 

刘姥姥初来荣府只至贾琏处,看到凤姐、平儿等的吃穿用度,已觉豪奢浪费。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入见识了荣府的日常生活,如一顿花二十多两银子的螃蟹宴、得十来只鸡来配的普通菜肴“茄鲞”、被贾母用来糊窗子的府纱软烟罗等。作者以刘姥姥这样身处底层的村妪的眼睛写出了上层社会贾府的生活靡费,富贵奢华,禁不住感慨“礼出大家”。

 

第53回,作者还借薛宝琴之眼描述贾府祭宗祠的场面,贾氏众族人于除夕夜齐聚于宁府宗祠祭祀。贾氏宗祠陈设森然,以示贾家功勋显赫,功名奕世。祭祀场面庄严肃穆,祖孙济济,礼节井然,富丽豪华。

 

通过这三人的眼睛,无不展现出贾府真乃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

 

然而在小说第2回,冷子兴即感叹荣、宁二府的萧索,那么,谁是谁非,真实的贾府是怎样的?

 

学习活动二:

 

子兴叹道:“如今的这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尤氏笑道:“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

 

请结合秦可卿葬礼(13-15回)、贾敬葬礼(63-65回)及贾母葬礼(110-112回)等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并填写下表。


图片


孔子曾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也就是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仪式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秦可卿葬礼既“奢”且“戚”,贾珍悲痛欲绝,大肆操办葬礼,恣意奢华,使用上等棺木,为把葬礼弄得更风光而花1200两银子为儿子捐五品龙禁尉。可笑的是,悲戚的贾珍,不是秦可卿的丈夫,而是她的公公。“礼”下的“不伦关系”由此显现。此时贾府尚属鼎盛期,秦可卿临死前托梦凤姐,预警“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登高必跌重”。

 

贾敬葬礼虽“奢”却“不戚”。贾敬只顾炼丹修道,吃丹中毒而亡,荒唐可笑。他死后,贾珍父子星夜驰回,稽颡泣血,恪守丧礼,在灵旁藉草枕块。请灵柩进城当日丧仪焜耀,宾客如云。人前贾珍、贾蓉因为礼法所拘,恨苦居丧,人后贾蓉、贾琏与尤氏姐妹厮混胡闹,出殡后不久,贾琏偷娶尤二姐,葬礼两个月后,贾珍刚做完亲爹佛事,便急不可耐地探望尤氏姐妹。然置办丧礼所用棚杠孝布并请杠人青衣尚欠银六百零十两,现与贾琏借了三百两方了结。宁国府败势已显,却仍不知节俭。

 

贾母葬礼则既“不奢”,也“不戚”。因抄家之故,贾政不想葬礼太过招摇,邢夫人据此把守住银两,下人也因此不尽心办事。这表明,“礼”是靠金钱支撑的。贾母所留财物被盗贼劫走后,贾府竟无钱支付葬礼开支。贾府大厦已倾,贾政却才感慨“家运衰败,一致如此”,其昏庸无能由此可见。

 

贾府由盛而衰的局面通过三次葬礼展现出来,一代不如一代的贾府子孙正是败因之一。

 

《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篇谈到,“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贾府亦是如此,表面上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处处维系着豪门大户的礼仪规矩与体面,背地里却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名实不符。

 

而贾府又是整个社会世家大族的代表,如二知道人曾言:

 

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假语村言不啻晨钟暮鼓,虽稗官者流,宁无裨于名教乎?(《红楼梦说梦》)

 

可见,不独贾府,甄、史、王、薛等百千世家俱是如此。费孝通认为,“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名实的分离”篇)。那么,以贾府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均表现出名与实之间极大的分离,也就说明现行体制已不能跟上社会变动的速度。当整个社会都呈现出败式,名与实发生巨大的分离,就说明一种社会制度要走向衰亡了。宝玉的叛逆,正是对此制度的反抗,是对名实分离的社会的反抗。

 

综上,我们将《乡土中国》《红楼梦》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不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结构、主题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乡土中国》的理论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以此锻炼学生的关联性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3]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图片




工作室简介






主持人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语文组教研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语文学科组长、导师,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著有《王建稳讲语文》。

王建稳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7月,是海淀区语文学科基地、八一教育集团语文教学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