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钟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书法课堂教学
作者:郑钟跃(海淀区民族小学)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统摄性和主导性概念,引领、指导并辐射各学科教学。《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书法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汉字表现、书法审美、文化理解,旨在通过汉字书写表现传承中华书写文化,认识书法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皈依与情感认同。 传统书法教学流程一般是“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总结”这种单向线性推进,重视书写技能训练而忽视素养的提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书法学科也须理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模式操作“双基”训练,达成素养提升。笔者试以人美版《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中《上中下结构》一课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书法课堂教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 人美版《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主要分三个单元,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学习楷书结构。第三单元“上下结构”主要学习欧体上下结构字形规律及写法。“上中下结构也被纳入本单元,本课为第三单元中的第五课,以“崇”等为范字,读帖分析、临摹练习,学习“上中下”结构字形。 若只是简单地讲解字形与临摹练习,课堂就会乏味。笔者曾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本年级八个班共234名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表示“喜欢书法”的占82.9%,且有47.3%学生表示曾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过书法,学习时长从半年至三年不等。学生表示最想学习的是“写好字”“写漂亮的字”,希望了解汉字演变源流,最想尝试书写甲骨文、篆书、草书等书体并进行作品创作。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六年级的学生经过校内外书法学习,在书写技能上已有较大提升,学生对汉字书写表现也有了一定的审美追求,对书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亦有懵懂认识,认为学习书法可学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修身养性。 “核心素养”理念倡导的是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书法课堂应当由的简单的书写“技能传授”转变为“知识建构”,整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特定的生活环境或学习情境,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将被动的教变成主动的学,激发学习内驱力。故而笔者在教学中以教材范字为基础,讲解字源字理,设置课堂导入与实践、读帖分析与练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力求通过讲解上中下字形结构特征,检验学生能否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方法习得欧体楷书的结构规律。 二、课堂导入与实践: 创设情境与书法实践有机结合 书法情境指空间环境和学习情境两部分,空间环境不仅是固定的书法元素的空间布置,还应当因地制宜,整合校本资源,走进学生所熟知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把外部环境优化为学习情境。教学中,知识、技能必须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和认识。 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选择“校园秋景”作为环境背景,通过视频、音乐、图版等元素创设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环境布置,并以体育馆——“崇和馆”馆名引出本课范字“崇”,增强学生代入感。恰巧,学校“崇和馆”馆名为著名书家卢中南 先生所题写,由此向学生确立学习榜样,鼓励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尝试也为学校“崇和馆”题写馆名,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在课堂实践中,回顾导入环节的“秋意秋情”,拾一片红叶让学生也将“崇和”二字题写在红叶上,尝试不同材质的书写,使书法课堂实践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空间内使创设情境与书法实践相结合。 鲁迅先生曾言:“我国文字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教学不仅在“字”,更在于“文”。针对学生书写作品内容,引述《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讲解“崇和”的涵义,提升人文底蕴,促进青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 三、读帖分析与练习: 引入iPad教学,提升汉字表现能力 汉字的书写与表现是书法核心素养的本体性要素。书法课堂必须以发展学生汉字文化素养为根基,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热爱汉字,热爱书写汉字。“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课堂上,响应学生兴趣需求,“识篆习楷”讲解“崇”部首的由来及其含义,展示“崇”各个书体的流变,既求楷法遒美,又要知其源流,通解音义偏旁。 针对课堂实际,学生书写中易出现的问题是:临写上中下结构字形时不能很好处理上下三部分的大小及位置关系。针对小学生讲解用笔方法、字形结构若只是语言讲解稍显苍白,学生也不易理解。故本课在讲授知识上化繁为简,从书法形式构成要素出发,让学生在递进式学习中感知字形结构特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iPad APP上拼摆字模,使学生直观、迅速感受到上中下结构字形部件搭配的大小、位置关系。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组织高效的课堂活动,学生变得乐学、善学,最终获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效果评价与归纳总结: 以体验表现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 本课在效果评价方面,将技法的掌握和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评价量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以书写成绩为最终定论,而是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之,书法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注意学生的反馈与互动,充分体现书法学科的独特性。 五、小结 书道玄微,针对小学生讲解用笔方法、字形结构若只是语言讲解稍显苍白,学生也不易理解。故本课在讲授知识上化繁为简,从书法形式构成要素出发,让学生在递进式学习中感知字形结构特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iPad APP上拼摆字模,使学生直观、迅速感受到上中下结构字形部件搭配的大小、位置关系。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组织高效的课堂活动,学生变得乐学、善学,最终获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课是基于学情进行设计,在教学实施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学生双姿仍须调整,课堂上没有很好兼顾个别生。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笔者会更加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相信教学的实效性会更大的提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