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传递生活的美好,发现生命的力量
作者:张波(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小学)
我们学校地处上庄,几百年前,纳兰容若曾在此生活过,纳兰词也是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学校有老师说:“你这么喜欢写词,将来要继承纳兰容若的文化力量。”我一直笑着推脱——首先,我自己知道如果要走诗词创作的路,还很漫长,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另外,我并不十分喜欢他的风格。纳兰和苏轼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苏轼个体生命之强大,让千年以来的后辈震撼。我曾对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苏轼:“朝廷把苏轼贬到哪里, 哪里的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哪里的文化就能发展。”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苏轼那样的人,云来、雨落、风过、天晴,“也无风雨也无晴”,“望湖楼下水如天”——面对风雨,“如天”的水;面对坎坷,“如天”的苏轼! 我希望自己能在诗词中,打破伤春悲秋的传统,写出生活中点滴的美,并把这种美引向读到我诗词的人心中。所以,无论景致如何,我都尽力发现其生命的力量! 临江仙·狂风后 一日黄沙漫罩,几枝绿柳飘零。柔条摧断客心惊。还兼枯干落,同奏夜啼声。 狂乱横吹未止,娇姿纵舞轻盈。飞花仍白杏仍红。难移春色重,不动日东升! 我也会把生活中的小情小调的美好记录下来,让自己也有愉快的一天: 临江仙·春色 放眼随观淡绿,出游易作新词。春光涌动促诗思。水寒鱼尾动,风暖柳梢知。 时有杨花飞度,不无蝶影翩姿。灵心频现笔头迟。不知诗何物,唯见绿风吹。 在教学中,我有时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写诗,我引导他们理解好诗的标准是:真、善、美。首先,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 由此引发的,不能空想出一些美好的东西。其次,要发觉这些事物中美好的方面,并将其记录下来。比如: 划船 波浪随风翻动海,柳条两岸漫飘枝。 船儿荡起歌风浪,似与童声伴奏时。 不过,便览历代诗歌,描述生活美好的并不多,所以学生平时读诗,我一般只带他们读王维、李白、杨万里、苏轼的。那么古人的好诗为什么大多是悲伤情调的呢? 后来读到《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慢慢明白,诗歌是让人在情绪起伏的情况下,发泄自己的一种手段。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诗篇,很多都能在我们伤感、失落的时候,能想起,吟咏之后,心情似乎得到了理解,情绪也慢慢平复了。至此,我对那些伤感的诗词,也便不那么排斥了。 所以,有时候心情不好,我也写写诗,填填词。不过, 在词的结尾,我还是喜欢用积极的笔调调整一下自己。渐渐地,我开始把写诗填词当成了兴趣。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