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用心守望高三!打造上进、友爱的班集体
作者:郝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郝晨老师) 高三年级面临高考的压力,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都对成绩有着极高的期待。毫无疑问,一心学习是必须的,紧抓成绩也是一定的,但是良好成绩的取得绝不仅仅是只靠抓学习、抓成绩本身就能实现的。压力的应对、因压力而产生的情绪问题、因情绪带来的行为表现……这些都会对成绩的取得造成影响。作为高三的班主任,我们在紧抓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班级氛围的建设,让学生在平和稳定的氛围中全力复习与备考。 1 营造上进的班级氛围 高三的学习充满着竞争与紧张,营造奋发上进、温暖友爱的班级氛围至关重要。上进的班级氛围是让学生感受到昂扬奋发的力量,这种向上的力量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有上进心,是不满足于现状的,这种心理会对个人产生督促作用,个人组成集体,一群上进的人在一起势必形成对彼此的督促作用。有上进心,一定是有目标的。所以,我在班级的管理中,强调学生要有目标。 有人说:这目标不就是高考的志愿或是分数吗?我觉得不尽如此。高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的期望或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很多人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的实力,目标一时难以达到……这会让人产生无力感、迷茫感。如此一来,目标就不再是动力,反而成了压力与负担。所以,引导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便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在班级管理中设计了一些活动,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方向。 高三的第一个班会课,学生们的心气都很高,如果此时就让他们以心中向往的大学为目标,那无疑是“空中楼阁”。所以,我强调:“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只要方向对了,结果不会差。正所谓但行其路,莫问前程。但这不代表咱们闷头瞎走,咱们必须让自己的步子扎实了。所以今天这节班会课咱们就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请大家写出自己的劣势学科,写出未来一周和这一学期自己要在这一科上具体求进的方法,写出自己希望学习的学伴。” 确立了小目标还不够,还要跟踪落实,后续的班会课会针对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小结,评选出“一周学习之星”,给班里同学树立榜样,表扬他们在实现自己小目标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用这样的方法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也给他们突破难关的鼓励和勇气。当然,也是用这个办法让班级充满上进的气氛。 2 构建友爱的班级关系 只埋头学习,眼中只有题目与分数,只有对手和竞争,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情绪压力。所以,高三的班级建设更应该是温暖友爱的。这样的温暖友爱是高强度学习环境中的清泉和阳光。 每月学生的生日,我会在班会上对当月的“小寿星们”认真地配图祝福,其他的学生们也会热情地报以掌声和祝愿;班里有同学生病请假,我会将老师们发的资料整理好放在学生课桌里,或是叮嘱周围的同学帮忙整理;不管是主动作为还是被老师安排的,只要给班级提供了服务,不管事情大小,我都会郑重地叙述他(她)做了什么,而每一次他们都会听到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觉得这种温暖友爱的氛围是同学们彼此关系的和谐保证,这种和谐带来的是情绪的稳定,带来的是彼此理解,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怎能不愿互帮互学、彼此鼓励呢? 班级氛围奋发上进、温暖友爱的营造来源于学生彼此,也来自于老师的真挚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面对问题,让其自身产生奋发力量;这种情感是他们感受到爱进而产生自信的源泉。 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高三面临不少考试,学生们有时会感到疲惫迷茫,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密切关注,发现他们心理失衡的各种外在行为和表现,及时地进行谈话,多多倾听也是一种安慰。 拿彩色的便签纸给伤心难过的学生写几句话;在他们痛苦难受时,一个小糖果、几块小饼干,甚至是一个拥抱,都能够让他们获得安慰;对待学习吃力的同学,我们要多问问他们的时间安排,具体学习过程中平等地多给一些建议、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注和关爱,这种关注力和关爱可以帮他们驱散苦闷、缓解压抑,让他们从迷雾里找到再次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小Z哭诉总是会在晚上瞎想,想自己的初中同学很棒,想自己现在很差,于是连一点儿行动的勇气都没有了;她还说害怕某某同学比她分数高,自己觉得很沮丧……确实,学生容易从分数中得到自我肯定,也很容易从不足里自我否定。我跟她聊,说自己的高中学习,说自己的压力与沮丧时会有的情绪,更会引导她该怎么应对。 我告诉她:“晚上没有阳光,尤其是睡觉前漆黑一片,人很容易悲观,设想一些情景觉得更加难以解决,我也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句话‘天亮了,我的感受一定会变’,因为我发现事实真的是这样。你也可以试试,记住这句话。”至于她说的同学优秀、自己不好,我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句话激励她:“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当你再有焦虑时,就念念这句话,告诉自己“行动起来”而不是“想”。用真心真情去体会学生的感受,冷静客观平等地帮助学生,这种帮助是一种感情的力量,让学生获得自信的力量。 高三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在用心、用情、用智在做一种守望,这种守望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稳定平和的力量,帮助他们走过压力与迷茫,和他们一起等待成长的阳光。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