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丨赵霞 李鹤:生命的彷徨,命运的咏叹 ——“命运咏叹”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赵霞 李鹤(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语文工作室成员)
前 言: 古代诗歌教学的单元重构,立足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教学实践,勾连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诗歌作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现有篇目为基本内容,以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主题为组织中心,打破原有的单元,重构出由大家类作品组成的“诗词人格”和由题材类别组成的“诗词风景”两大文化主题单元,意在更好地挖掘古诗作品的文化价值,为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诗歌知识和鉴赏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 一 总体构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专题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必修教材诗歌单元“多孤篇少同类”的问题,实现从必修到选修教学目标的逐层递进和深入,完成必修与选修教学的顺利对接。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应依据文本体式和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命运咏叹”(以下简称咏怀诗)专题,是在尊重文本体式和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补充,有效重组,以组成新的教学单元。 从诗歌类型上看,所谓咏怀诗即吟咏诗人怀抱、情志之诗,诗人往往借此诗歌类型来表现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现实社会的体悟,浸透着浓烈的抒情氛围。无论是内容选材、情感抒发还是艺术特色,咏怀诗都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怀诗数量众多,散落在诸多单元,如果教师简单地按照教材文本顺序推进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零散化,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导致选修课“提高与拓展”的课程功能无法得以彰显。咏怀诗专题教学将零散分布在3个单元的作品加以整合,适当补充相应作品,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鉴赏过程,也能充实和丰富学生在必修阶段的认知系统,突显古代诗歌选修课的文化性和拓展性。 从学情上看,学生在必修阶段的诗歌学习,主要以单篇诗歌的形式呈现,对诗歌的赏读尚停留在片断式、浅表化层面,缺乏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归纳。咏怀诗专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多种诗歌的学习,逐渐建立完整的鉴赏知识体系。 二 内容组成 (一)初中教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李煜《相见欢》、曹操《观沧海》《龟虽寿》。 (二)高中必修:屈原《离骚》、曹操《短歌行》、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 (三)高中选修:陆游《书愤》、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李煜《虞美人》、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四)补充作品:左思《咏史八首(其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蒋捷《虞美人·听雨》。 (五)推荐阅读:鲍鹏山《鲍照:迷者之歌》、鲍鹏山《阮籍与嵇康:谁的去处好》、余秋雨《遥远的绝响》、李元洛《独钓寒江雪》。 三 教学目标 (一)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咏怀诗,归纳其在标题、选材、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特点; (二)借助“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步鉴赏法解读作品; (三)探寻咏怀诗丰富的文化意蕴,感受古代文人的个体命运和思想情怀。 四 教学计划 教学进程分两个时段,共6课时,具体计划如下: 五 教学实施 第一时段:知人品诗,共5课时。 第1课时 1.内容:鉴赏《拟行路难》《咏史八首(其二)》。 2.目标:运用品味语言、因气求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体会《拟行路难》的情感变化过程,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第2课时 1.内容: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2.目标:解读诗句,分析意境,体会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感知诗人的复杂情感和艺术风格。 3.教学环节: (1)赏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①诵读全诗,感知情感基调。 ②品词析句,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忧思之情? 明确:“夜中”是“中夜、半夜”之意,表明夜已深。“不能寐”是因为心事重重,心有所感难以成眠,“起坐弹鸣琴”表明诗人忧思万端,夜不能寐,却又不敢言不能言,唯有诉诸鸣琴。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共同营造寂静凄清、凄凉冷落的意境,传达出孤独苦闷的心绪。“清风明月”还象征着诗人高洁不群的性情。“北林”化用《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的典故,暗含思念与忧心之意。 ③知人论世,诗人因何而忧思伤心? 【资料补充】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晋书·阮籍传》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文选》李善注引 ④小结:整首诗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孤独,诗人因无所依傍,无法倾诉而孤独苦闷。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诗人徘徊犹豫,无所适从。生活于风雨如晦的时代,诗人想遵从内心,恪守节操,但这样就会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如若委曲求全,则内心煎熬,进则有杀身之祸,退则不符心志,面对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诗人孤独迷惘,忧思伤怀。 (2)高考链接 【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①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明确: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远离尘世”);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②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3)探究诗风 刘勰认为阮籍诗歌“阮旨深邃”,《诗品序》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诗歌,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认识。 第3课时 1.内容:品析《虞美人》《虞美人·听雨》的复杂情感,比较二者在构思、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目标:运用品词析句、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两首词作蕴含的身世之悲、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3.教学环节: (1)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①因气求声,整体感知。 ②意象分析: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抒发忧愁?这些意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③佳句共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千古名句,请赏析其妙处。 (2)鉴赏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①品词析句:三个听雨场景各具有什么特点?诗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字词加以分析。 ②知人论世:诗人借听雨场景的变化抒发了哪些复杂情感? (3)比较鉴赏两首词在在构思、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第4课时 1.内容: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目标:运用吟诵诗韵、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多重愁绪,赏析比兴的艺术手法。 3.教学环节: (1)吟诵诗韵,找出诗眼。 (2)知人论世,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缘何而愁? 明确:怀才不遇被贬荒蛮之愁;敌对势力迫害打击之愁;漂泊异乡思亲念友之愁;与友相隔音讯不通之愁。 (3)诗人选取哪些艺术手法抒发多种愁绪的? (4)拓展阅读:李元洛《独钓寒江雪》。 第5课时 1.内容:学习《书愤》《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前者重点赏读,后者当堂练习。 2.目标: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鉴赏《书愤》《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感知诗人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 3.教学环节: (1)赏读《书愤》 ①吟咏诗韵,感知情感。 ②诗人因何而愤?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一愤国事艰难:“世事艰”既有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二愤报国无门:“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的意思是“白白地”,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却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空”字形象地写出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失落无奈。“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却已老的悲愤之情。三愤年华空老:“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山河依然破碎,黎民依然受难,诗人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四愤朝廷苟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为终身大业并为之鞠躬尽瘁,诗人抒发了对诸葛亮的仰慕敬佩之情,而南宋朝廷却苟且偷安,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用反问句抒发了因奸佞当道而英雄请缨无路、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 【资料补充】 创作《书愤》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陆游罢官在家乡山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书愤》即写于此时。 ③诗人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抒发内心之愤? 对比:往昔的雄心壮志(气如山)和今日的壮志难酬(空自许)的对比;早岁的意气风发与晚年衰鬓先斑的对比;昔日辉煌的战绩(颔联)与今日艰难的国事的对比;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的对比。 用典:塞上长城、出师表。 (2)高考链接 【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第二时段:归纳探究,1课时。 第6课时 1.内容:咏怀诗小结。 2.目标:复习必修、选修教材中的咏怀诗,归纳咏怀诗在选材、情感、艺术手法方面的特色,并探究其文化内涵。 3. 教学环节: (1)复习必修、选修教材中的咏怀诗,归纳其在选材、情感、艺术手法方面的相似性并进行归类。 咏怀诗往往因某事而触发感慨,诗人托物言心志,咏诗抒己怀,内容包括思亲怀乡、感慨境遇、忧思国家等。诗人常常咏诗以抒发孤独之悲、不遇之叹、思乡之愁、忧生之慨、故国之思、时世之伤、黍离之悲等。所抒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个体之悲、生命之慨、家国之叹,几种情感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在艺术手法上常常借助借景抒情、用典、比兴等抒发情怀。 (2)总结咏怀诗常见的鉴赏方法 ①抓诗眼。很多咏怀诗常常选取具有感情倾向的词语来抒发情怀,如“哀”“愁”“忧”“痛”“悲”“苦”“惆怅”“忧思”等。鉴赏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诗眼来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②品意象。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意象抒发情怀,这些意象或营造氛围,或具有象征意义,或兼而有之。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中的孤鸿和翔鸟具有多重作用。诗人既通过借助孤鸿和翔鸟的鸣叫营造了孤寂感伤的氛围,又借孤鸿的失离孤独象征自己在诡谲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徘徊不知所之,独自伤感忧思。 ③析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咏怀诗常常选取借景抒情、用典、比兴等手法抒发情怀。鉴赏时,可以借助分析艺术手法品析情感。 ④知人论世。很多咏怀诗具有言近旨远、含蓄蕴藉的特点,鉴赏时有一定难度,需要适时补充诗人生平经历以扫除阅读障碍。 (3)探究咏怀诗的文化内涵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士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国古代很多文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拥有济世情怀,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面对请缨无路的处境,文人们借诗歌倾吐不平之块垒;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他们忧心愤慨,却又坚守节操,体现了文人的良知和家国情怀;面对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他们彷徨感伤,忧虑思索,将个体之悲上升为生命之叹。透过咏怀诗,我们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士子情怀和生命意识。 六 教学反思 (一)读其诗品其人的教学思路可以争取专题教学的成效更大化。在咏怀诗专题教学中,既有对文字的品析,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对情感的感知,也有透过表层文字的深层文化内涵探究。这一教学思路可以有效地避免单篇教学的孤立和表面化,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 (二)很多咏怀诗具有含蓄蕴藉、言简旨深的特点,丰富复杂的情感常常隐藏在语言、细节之中,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涵泳语言,文本细读。赏析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地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理清诗歌的思路,感知诗人情感。如果依然解读不到位,教师可适时补充资料,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但知人论世只是一个辅助,最重要的仍然是诗歌细读。诗歌鉴赏是围绕文本所进行的活动,应遵循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原则。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得出的结论都要尊重诗歌本身,不应主观臆断。在咏怀诗专题教学中,知人论世很有必要,但应因时因诗因学情而运用,不能以补充诗人资料替代品词析句,不能以定式思维替代个性化解读。 工作室简介 主持人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语文组教研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语文学科组长、导师,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著有《王建稳讲语文》。 王建稳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7月,是海淀区语文学科基地、八一教育集团语文教学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本文来源于赵霞、李鹤《生命的彷徨,命运的咏叹 ——“命运咏叹”单元教学设计》一文,部分内容有删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