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从教走向学,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

时间:2025-04-28 浏览:8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建设研究型学校,目的在于培育学校的研究文化、增强学校的研究能力、提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市十一学校始终秉承教育初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改革。变革已成为十一学校的精神底色,这要求从学校到每一位教师都要持续探索和研究。十一教师们则专注于科研组织和课题研究,从“困惑”和“抱怨”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将研究融入行动,用研究改进实践,从而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的优化。这些探索都与研究型学校的理念不谋而合,培育了学校的研究文化,增强了研究能力,并最终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所谓“从教走向学”,就是将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解决中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升华。2022年底,经过全体教师代表大会的讨论,学校将“初步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型,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确定为学校未来6年发展的战略目标。过去几年,我们将这一目标拆解成为了三个关键行动步骤,即(1)将国家课程标准分解、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2)基于学习目标,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3)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体验并且设计教学、研发资源、工具和脚手架。


接着,通过项目团队、学科教研、专题工作坊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从个别学科、年级、教研组的先行先试,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变革的全面推开。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先行先试,为表现突出的个人或者团队提供多种多样的展示和分享平台,另一方面,定期不断梳理探索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困惑,扶持项目组进行攻关研究。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研发平台对学校研究的促进作用,2022年底,学校基于学习发生的关键环节,成立了课例研究、作业设计、考试命题和学习诊断四大中心,助推全校老师对从教向学过程中的痛点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图片


将国家课程标准分解、

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学习者目标


我校基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个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重新梳理了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立足核心素养,以学科大概念为线索,确立学习目标,以构建学习单元。将较为抽象空泛的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细化,进而依据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其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学习者目标。学习目标不应该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能够共同理解并且达成一致的学习者目标。要实现“从教走向学”,就要让学习目标能够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一般公众之间提供一系列共同的期望。


指向学习目标,基于真实情境,

设计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


我们以实现学习目标为依据,设计情境任务,构建学习大单元,从而深化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呢?我们总结了辨识一个好的学习任务的“三有原则”,即“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原来的任务是“设计制作长方体包装盒”,所探究的形状仅限于长方体,并且只是要求学生折一折,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缺少兴趣和驱动挑战。优化之后的任务是“用A4纸制作一个体积尽可能大的包装盒”,不仅由长方体拓展到更多形状,还在“折一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上升到“算一算”体积,在限定条件下,力争包装盒的体积最大。


这个任务能够让孩子觉得有趣,心甘情愿地进入学习的门槛,就是“有意思”;学生设计的包装盒不仅能够在小组之间竞争“谁的体积更大”,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应用,他会获得学习的意义感;这样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还能发生超出学习目标的自然生长,引导每一个学生充分地挖掘潜力,看见不一样的自己,就是“有可能”。


为了设计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合适的脚手架,就是GRASPS设计工具,从目标、角色、受众、处境、产品表现和成功标准6个维度出发设计学习任务。其中,目标让学生产生兴趣与驱动力;角色赋予学生身份感,让学生像专业人士一样去解决问题;受众是产品或表现的评估者,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对象感、责任感;处境是真实情境中帮助目标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或限制;产品或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是评估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学习的见证;成功标准即由学习目标转化而来的评估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我评价,随时调整和学习。这6个要素能从不同的角度发力,促进学生通过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图片


遵循逆向设计思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开发资源、工具和脚手架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在已经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和核心任务的基础之上,设计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包括引导学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和任务(对应于核心任务,称之为子任务,由核心任务和子任务共同构成单元的任务系统)以及根据单元的学习目标,需要由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指导和配套资源(包括量规,工具,脚手架)。


一个大单元的学习常常涉及多个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是否有效组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对于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吾日三省吾身”,只有通过对于零散的基本知识的不断应用和回顾,才能克服肤浅的、简单的、混乱的思维。


在高中化学《有机化学与人类健康》单元案例中,我们打破了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壁垒,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出发,结合真实情境设计和组织了学习活动,包括(1)初识营养物质:分析一日三餐,发现营养成分;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归纳学习;(2)营养物质的功与过:进行《吃的真相》主题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化学结构,深入分析性质;(3)食谱解读:解读食谱,分析结构,解释功能,进行评价;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检验常见营养物质;(4)谣言粉碎机:辨别“养生伪科学”,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撰写“辟谣”推送,进行科普宣传;(5)编纂《饮食科普读本》:整理活动1到活动4的学习成果,进行修订、反思和总结。


有了核心任务,需要借助大量的工具和脚手架。教师除了教材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工具,包括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料、阅读手记和报告模板等脚手架,以及若干个量规;学生则需要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阅读学习资料,借助脚手架和量规开展小组探究和自评互评,记录学习过程,最终完成核心任务,实现单元学习目标。


图片


总之,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扩大了学生选择的空间,而从教走向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和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学科教师团队深入解读新教材,构建了整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设计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指标,探索了以核心素养为焦点的学科诊断与评估,确保了学习目标、任务和评价的一致性。


学校教师通过项目团队、学科教研、专题工作坊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从教走向学”的研究。在2023-2024年度,教师们共申请并立项了78项校级项目,18项海淀区规划课题、10项北京市规划课题、3项国家级规划课题,以及多项结题项目。


学校每年举办的教育年会,也是展示从教到学探索成果的重要平台。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成果梳理与辐射中心”,全面梳理“从教走向学”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校出版了包括《指向核心素养: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语文单元学习现场(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单元学习创新实践)》、《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教走向学2:大单元设计的方法与案例》等一系列图书,这些成果不仅凝聚了学校的研究成果,也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