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丨梁艳 申增富:走近黄州怨,感悟东坡心 ——苏轼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21 浏览:33

  作者:梁艳 申增富(北京市八一学校 )


前 言: 

古代诗歌教学的单元重构,立足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教学实践,勾连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诗歌作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现有篇目为基本内容,以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主题为组织中心,打破原有的单元,重构出由大家类作品组成的“诗词人格”和由题材类别组成的“诗词风景”两大文化主题单元,意在更好地挖掘古诗作品的文化价值,为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诗歌知识和鉴赏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人士大夫,他的诗词作品和人格魅力都是值得被时人品读的。如何系统地了解苏轼其人其诗其词,如何在高中课堂上呈现苏轼作品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体构想


分析现行的教材体系,我们发现,从高一到高二的必修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选择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3篇。从作品编排和单元主题上看,教材对苏轼作品的学习目标并不是很明确。《赤壁赋》出现在必修2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属于山水游记散文,单元主题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一句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不仅要欣赏自然风景,同时还要深刻体悟作者灌入在自然风景中的情和理。《赤壁赋》被放置在这一单元,其学习目标相对比较清晰。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这两首词,则出现在必修4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性和美感特质,苏轼的这两首词作为宋词的典型代表被选入,但这两首词在这个单元中并没有明显的古典理论或者鉴赏理论作支撑。


为了对苏轼诗词作品的价值进行深入发掘,我们利用系统性的原理,采取整合现有教材内容,补充相关内容,拓展对苏轼其人其诗其词的认知;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欣赏方法贯穿于每一篇作品中等做法,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重构。


内容组成


(一)初中作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高中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三)高中选修:《新城道中(其一)》。

 

(四)补充篇目:苏轼被贬黄州时的相关作品。

 

被贬黄州第一年(1080年):《满庭芳》《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被贬黄州第二年(1081年):《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水龙呤·小舟横截春江》《满庭芳·蜗角虚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以及前后《赤壁赋》。

 

(五)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图片


教学目标


(一)读其人。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前因后果。


(二)诵其诗。苏轼黄州作品选读,重点讲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其他篇目学生选讲,从作品中感悟苏轼的心态。


(三)悟其心。了解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态变化及苏轼的哲理人生。深刻、全面、立体地理解苏轼和苏轼背后的士大夫心态。


教学计划


教学进程分两个时段,共5课时,具体计划如下表:


图片


教学实施


第一时段:读其人,诵其诗——学生课下阅读时段。

 

(一)讲课

 

1.内容:从所给诗词篇目或者苏轼其他作品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诗歌进行讲解赏析,并在课上进行分享。

 

2.形式:可以单人承担,也可小组合作承担。

 

(二)写作

 

1.赏析:主题突出,情感投入,结合文本,有理有据。

 

2.论文:自我见解,原创观点,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3.填词:遵从词牌格式,情感内容主题统一。

 

(三)诵读

 

1.课前可进行诵读表演。

 

2.课中可进行示范诵读。

 

3.课后可进行诵读集会活动。

 

【说明】


这个时段是学生熟悉苏轼及其作品的时段,学生在课前及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集中阅读所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苏轼的传记、苏轼的成就、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及作品注释、当代人对苏轼的解读等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任务的设置较为精细,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

 

第二时段:知人品诗探究——师生课上探究时段。

 




第1课时


1.内容:苏轼的生平及被贬黄州的前因后果。


2.目标:了解时代,了解苏轼,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


3.内容展开:


(1)苏轼的简历。让学生根据资料对苏轼的生平进行总结概括,为其人生经历做个年表。


(2)“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让学生结合史料对“乌台诗案”中的苏轼进行解读。


【说明】


回忆介绍苏轼的生平简介,以“乌台诗案”为重点。专题教学的目标是探究被贬黄州后苏轼的心态。所以我们要将苏轼被贬谪的重要事件“乌台诗案”进行重点介绍,并对“乌台诗案”中苏轼的表现进行解读,涉及到的作品主要是两首诗歌:一首是苏轼因此获罪的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一首则是苏轼被贬入狱时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内容如下: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狱中寄子由二首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图片





第2课时

 

1.内容: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目标:从诗歌中解读苏轼被贬初期的心态——怨恨。

 

3.结论:清诗独吟幽人恨。

 




第3课时

 

1.内容: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2.目标:从诗歌中解读苏轼被贬中期的心态——惆怅。

 

3.结论:豪情壮景士人怅。

 




第4课时


1.内容:学习《定风波》。

 

2.目标:主要目标是体悟苏轼的顿悟,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语言之美;二是通过诵读感受苏轼从容淡定的精神之美;三是深入理解苏轼的哲理人生。


3.教学环节:


(1)导入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他创作了一首词,这首词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今天,让我们走入这首词,再去感受苏轼的贬谪历程。


(2)分层鉴赏


1)第一层:第一遍诵读探究,从客观现实的层面解读,即“物起兴”。


提问:这首词叙述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词人是什么心态?


明确:词序中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人的心态是“不觉狼狈”。


提问:词人的心态既然是“不觉狼狈”,那他的感受是什么呢?


明确:通过对上阕中的“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胜马”的解释,分析词人此时的心态,重点讲述“吟啸”的文化含义。


“莫听”“何妨”——洒脱不羁。


“吟啸”——淡然自若。《世说新语》中有“谢安吟啸风浪”的典故,魏晋时期的名士隐者大都以“吟啸”的方式表达自己笑对风浪、淡然自若、自由潇洒的性情。


“徐行”“轻胜马”——轻松自在。


设计意图:


一个理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学作品的产生是因为心被外物所动,所以才会有写作的冲动,这也就是由“物”而起兴。


两个问题:什么“外物”让作者创作了这首词?苏轼面对这场风雨的感受是什么?


一个目标:通过上阕的典型语言品读体会古诗文的语言之美。


2)第二层面:第二次诵读并探究,从对人生思考的角度解读,即“情入心”。


链接句:如果这首词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描写和感受的现实层面上,那么这首词就是简单的咏物写景,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要看看这场雨印上了苏轼怎样的生命色彩,那就让我们进入到这首词的第二个层面,即人生境界的层面。


提问:词人是如何从现实层面的思考进入到人生境界的思考?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现实中的风雨比喻人生的风雨历程。


重点分析“蓑”“任”。“蓑”,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呈现出一个淡泊名利的隐者姿态。“任”,随缘任化的洒脱。


设计意图:


一个理论:“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物”感而“情”动。情“动”的原因是因为诗人由这份“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这份“情感”走心了。所谓“走心”,是因为诗人将这份雨中之情推及到人生之情。


一个问题:这场雨染上了苏轼怎样的人生色彩?


一个目标:通过诵读感受苏轼从容淡定的精神之美。


3)第三层面:第三遍诵读并探究,从哲学层面解读,即“理”成思。


诵读提示:诵读注意“气”“情”的变化:上阕情感充沛、豪放,下阕则转入平淡、舒缓。苏轼笑傲人生风雨后,内心归向了平静。春寒料峭中的微冷,在山头一抹朝阳的投射下,仿佛看到了词人嘴角上一个浅浅淡淡的微笑。“微冷”也好,“微笑”也罢,词人的感情是清清淡淡的。在这种平静淡然的情绪中,词人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


提问:什么叫作“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字面上的翻译,无所谓晴天,也无所谓雨天。另一种回答则进行了提升,升华了表层含义。既然上阕中说“风雨”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坎坷,苏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面对人生风雨,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再次表达了他的“淡定从容”。上述回答的这两层意思都没有错,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丰富在哪?这就是我们将要探究的这首词的哲理层面上的含义。


苏轼是想通过这句话表明自己已经顿悟了,那么苏轼顿悟了什么?一是淡化了得失心。“晴天”是“得”,“雨天”便是一种“失”,“得”“失”随缘,不计较不走心,淡化得失,便可以做到“云淡风轻”“淡定从容”。二是破除了偏执的我。对于苏轼而言,遭受贬谪困境,身心都被痛苦缠绕。如果苏轼偏执地认为朝廷对我不公、社会对我不公,沉浸在自己痛苦而又偏执的思想中,那么苏轼永远不可能得到解脱和快乐,所以要破除那个偏执的“认为这个世界都抛弃了我”的那个自己,这样才可以获得轻松自在,获得身心的平静。这是苏轼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顿悟中所悟到的人生哲理——“破除偏执的我”和“淡化得失心”,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下阕的玄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不羁,是面对困境的一种勇气和豪气;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自若则是超越困境的一种智慧和方法。


(3)作业


结合《赤壁赋》谈谈你对苏轼哲理人生的认识?苏轼是如何调适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距离?

 

第三时段:专题探究——学生终期成果展示时段。





第5课时


1.内容:资料拓展——苏轼的智慧探究。


2.目标:结合前人的评价、今人的解读,立足于苏轼的诗词创作来解读苏轼的智慧。


(小组呈现,选择诗词,自选角度,深度解读苏轼,四个小组各派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教学反思


(一)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教材资料的整合,有益于专题教学目标的实现。苏轼的专题教学就是建立在对教材资料的整合和对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文化价值的发掘上,这样的学习可以打破单篇教学的浅尝辄止,形成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思维,学生对于苏轼的理解也可以由零散的几个词语堆砌而变成较为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专题论文。


(二)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有利于专题教学的深入。专题教学不再是浅层次的教学,一定是深度的语文教学,所以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就显得尤为重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经典代表,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多可供大家品鉴的内容。黄州遭贬之经历,对于苏轼来说意义重大。这个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古典文论中“穷而后工”的思想。所以,把黄州的苏轼作为一个切入点,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这个时期的苏轼在心态上发生了什么转变,而对这种转变的探究则是对苏轼哲理人生的解密。


(三)鉴赏诗词的方法,应以古典诗词理论作指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情理兼备”的文学理论思想,强调诗词的解读应该包括“情”与“理”,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要解读“情”,就必须要先解读物,或者说是“景”。所以,要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解读完“情”以后再去解读“理”,这就需要从哲学的思辨层面去读诗,从物到情再到理,这种情景理的浑融一体,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要一层层地去解读古典诗词,一环扣一环地解读文人思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层次,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图片




工作室简介






主持人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语文组教研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语文学科组长、导师,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著有《王建稳讲语文》。

王建稳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7月,是海淀区语文学科基地、八一教育集团语文教学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本文来源于梁艳、申增富《走近黄州怨,感悟东坡心——苏轼单元教学设计》一文,部分内容有删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