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太:人工智能融入环境而成为环境,真正为教育赋能

时间:2025-01-13 浏览:6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应用加速,教育行业也将发生深刻变革,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动能。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正在一步步数字化。


我理解真正的数字化应该是由四个关键底层技术支撑,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其它三个技术还未在数字化学校这个场域中真正全面展开应用场景时,人工智能异军突起。


1

技术环境一体化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信息化校园、数字化校园阶段,我个人认为是“技术环境一体化”时期,也就是技术不特殊,它只是育人环境的优化和改造要素,技术和育人环境是一体化的建设。


比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实验室,就是在常规的教室配备和设施基础上,整合了数学TI图形计算器和配套的软件系统,搭建出来的一个教学互动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直观、形象思维的时候,便可拿起数学教具;需要进行数图转换、数学建模的时候,就拿起TI图形计算器……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植状态,学生关注的是教师的问题和引导,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技术和设备,与笔和学案一样,它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在这个过程里,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关注”。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目前已开展的AI应用情况。


星立方成绩采集和分析平台:它为老师提供了各种可视化的数据分析、量表、报告,不仅能帮助教师精准地分析出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业水平,更能够帮助教师深层次、多维度分析和掌握学生当前阶段个性化、根源性、系统性的问题。


图片


英语AI听说个性化学习系统:依托教室交互大屏或教师电脑的英语听说教学与练习解决方案,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覆盖听说教学、练习讲评、测试讲解、学情分析等场景,支持在教室开展听说互动练习、实时反馈,汇总数据形成过程性学情分析,满足不同班级教学的差异化需求。


此外,还有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心理健康教育AI应用、教室智能辅音系统等。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悄然潜移默化地应用于教育环境中,但目前还多是作为工具存在,而非成为场景。要想让人工智能通过感知和分析教育教学各项数据并进行整合,真正融入教育环境,成为环境,实现教育的智能化,任重而道远。


2

未来AI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


未来,关于AI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两种策略:技术实用主义和技术极简主义。“技术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应用和效果为导向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理念。它强调技术应该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提高效率,增强人类能力,并推动社会进步。“技术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理念和应用哲学,它倡导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技术使用,专注于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技术应用,以提升效率、简化生活、减少干扰和压力。


无论是实用主义还是极简主义,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主要着眼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场景应用,理想状态下,未来每一个教育场景都应该用人工智能重新开发和赋能一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生智能学习系统(AI助手):与学校学业成绩采集与分析系统、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库打通,将其作为基础数据,跟踪学生课后作业、自我评测、学习轨迹、学习资源访问记录、学习社区交互内容等过程行为,基于问题诊断、数据分析和个性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图谱变化和建构情况,持续、智能、准确地提供反馈、辅导和强化,成为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过程学习AI助手。


二是教师教学诊断与辅助系统:即利用技术手段来评估和提升教师教学全过程。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师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并根据数据驱动的见解进行改进。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


以往,主要是通过设计标准化的课堂观察工具来量化教学活动。比如,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这是由美国学者内德·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用于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言语行为以及师生互动事件,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并改进其教学行为。又如,师生言语互动 S-T分析法:它也是一种用于量化分析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的方法,将课堂中的行为分为两大类,即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根据量化生成的S-T曲线,识别不同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分析和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改进传统分析技术,人们开始增加技术编码。如,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它整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资源、交互式白板等,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课堂中沉寂或非参与性行为的识别和记录,不仅关注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还包括了情感氛围、教学结构、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的评价,能够适应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但也存在编码系统过于复杂、难以快速掌握等等应用层面的一些局限性。


所以,现在与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和特性: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自动收集、分析和解释课堂教学行为数据;提供更深入的教学洞察,帮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学生参与度、教学效果等;具有自动化数据收集、实时分析、多维度评估、个性化反馈、预测性分析、课堂情感状态分析、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等功能。


比如:基于AI分析的“教学事件”“教学行为”“教学动作”的课堂画像构建:这是一种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教学事件、教学行为和教学动作来生成课堂互动和学习过程的详细描述。具有数据收集、教学事件识别、教学行为分析、教学动作捕捉,情感分析、学习参与度评估、教学策略推荐、学生行为预测、课堂画像可视化、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关键步骤和功能。


三是课前、课后的全过程支持:通过API接口,整合多种大模型,建立各种类型垂直应用模型,辅助教师教研、备课、作业批改和辅导。比如,教育研究类垂直应用模型,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类垂直应用模型,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生成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资源整合类垂直应用模型,构建一个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视频、文章、习题等;自动批改类垂直应用模型,对标准化作业进行快速评分和反馈,对开放式问题,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初步的评分建议和反馈,等等。总之,综合集成各种技术,实现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提质增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要想使人工智能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离不开数字化的另外三种关键底层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和支持。


另外,我们也体会到,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环境而成为教育环境的过程中,一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是互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人类的参与和智慧,人工智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输入的数据、知识和监督;二是“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从研发、实验测试、数据获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虽然这些投入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创新思维、技术突破、教育需求等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及时、足够的投入可以加速和保障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总之,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融入环境而成为环境,能够真正赋能教育,助力学生的成长。毕竟,技术进步的宗旨是服务于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学生获得更有个性、更有活力、更有品质的教育。


图片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图片

专    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