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娟:“文原于道”之浅见
作者:田文娟(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
此次在敬德书院学习《文心雕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生动的打开“龙学”之旅,对刘勰的思想,我有了初步的体会。 《原道》是《文心雕龙》首篇,从属于总论部分。刘勰在《原道》篇中探究了文章本质问题,还通过“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核心观点建立起“道——圣——文”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刘勰的“文原于道”的观点,还是比较有感触的。 何谓“文原于道”? “原”通“源”,指源头、根本,作动词时表示溯源、推究。 “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即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乍一看明显有道家的思想意味。但是通过看过一些资料,很多学者对《原道》的研究是站在哲学高度对“道”进行探究,普遍认为“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将自然、社会与精神统一起来的精神性概念,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很难归属于哪一家,既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借鉴了老子、韩非等人对“道”的解说,最终归结为儒家的圣人之道,鲜明地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时代特点。所以,“道”是《文心雕龙》全书的逻辑起点。 “文原于道”意味着文章的根本在于天地自然自成文理之道,等同于“文原于自然”,即文的本质乃是“道”的体现,“文”又涵盖了一切美的事物,这就从本质上确立了文章的审美属性。刘勰认为,从日月山川、龙凤虎豹到云霞草木,万物都因有其物而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这种自然美,刘勰称之为“道之文”。 如果从我们的生活出发,对于“文原于道”,我还是很信服的。文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自然和社会之中,是作者对周围世界的感悟和理解的体现。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2016年那次阿拉善之行,相隔近十年的一次行走,自然对我心灵和情感的触动,就是通过“文”生动地诠释了出来: 《苍天圣地阿拉善》 离开阿拉善十多天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友善存留在记忆中,似乎那么遥远,又似乎那么近,也许广漠中矗立的石牌“苍天圣地”,能诠释这种神圣的感觉吧。 第一次有这样强烈的愿望,要把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腾格里、伊克奈尔、通湖湿地……这短短的历程记录下来,这里是一个去了无留意,离开了却又不断神往的地方。 9月17日,2016年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凌晨,我们坐了两个小时的飞机到了银川。一下飞机,一股透着雨腥味的干冷气息扑面而来——传说中的塞上古城银川,原来是这种味道——阴雨天,太阳竟然还在与阴云争锋,锋芒刺透稀薄的云层,说不出的神秘伟大,野旷天低,寥寥树木披着黄绿相间的叶子,倔强地挺立着!来不及拍照,我们就匆忙坐上车,豪爽地奔驰在这片西部高速上,褐色起伏的山石平原,一望无尽,远处偶尔突起的山峰朦胧在雾气中。单调、雄浑、漫长的气氛弥漫在车厢中。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贺兰山脚广袤的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洁白的蒙古包、一簇簇神奇坚硬的草、一堆堆雨后膨胀果冻一样的发菜(地耳)……我们乐此不疲地享受与天地的对话。一个个羊骨关节不仅是装饰品也是竞赛工具,令人称叹。一次次偶遇狼牙,也让我不断有走进狼图腾的感觉。沙漠深处的水塘湿地,竟然如天上突然掉下的绿洲,真让人担心周边接壤的沙漠会随时把这片湿润给掩埋。西风残阳中飘散着自然馈赠的神奇味道,我抬头看向湖边,随处散落着悠闲的马牛羊,湖面偶尔掠过一只飞鸟,“沙上并禽池上暝”,说的就是这里的悠闲和壮美吧。 …… 腾格里! 光听名字就能让人肃然起敬!如今我居然能够站在这里,呼吸着你的气息! 草原和沙漠的接壤,创造了这里神奇的世界:一眼可以看穿,却永远望不到尽头,荒芜广袤的内在涌动的依然是生机——自然是如此的神奇,信仰是如此的伟大。 …… 苍天,原来是“永恒最高的神”的含义,苍天圣地——阿拉善! 这是我曾经写的那篇游记散文的小部分写景内容,全文至少有五千字,我一气呵成,带着内心深深的虔诚和感触,可以说,是自然,拨动了我的文笔,也是在这个自然圣地中,我明白了仓央嘉措的文字为何有如此动人心弦的力量。“文原于道”,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在原因吗?——“道之文”其中之美,即如此理解吧。 如果从我们写文章方法的角度出发,“文原于道”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写文章,既需要关注动人的文采,给人以享受,更需要关注文学的本质——“文”是自然之道的表现,是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的反映,我们要对文学创作有敬畏之心,不能随意歪曲或夸大事实,而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追求真实、自然与和谐的创作境界。这和孔子在《论语》中的“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主要思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我对“文原于道”的体会更加的深刻一些,正如刘勰所提出的,“文”(美)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古代圣人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写文章,通过他们的文章,“自然之道”得到了阐明,这也奠定了文学在社会功能和人文传承中的基础性地位。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2024年《文心雕龙》研读班课程文集)
专 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