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丨敬、净、静、雅:小学生礼仪养成之旅

时间:2025-01-03 浏览:12

作者:赵晶(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图片



  一、何为礼仪?  


礼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人类的相互交往活动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文明程度的反映。所谓礼仪,通常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用以维护自尊,并用以尊重其交往对象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方面。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礼仪看作行为规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特征:敬、净、静、雅。这四大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中华礼仪的独特魅力。


  二、为何学礼?  


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曾指出:“不学礼,无以立。”随后,荀子又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蒙学教材之一,里面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可见,重视礼仪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三、如何学礼?  


《指导纲要》提出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目标要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初步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文明礼仪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应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让学校成为礼乐之地,使学生成为礼仪之人。


四、礼仪养成的实施策略


下面就班级建设中,如何围绕“敬、净、静、雅”开展中华礼仪教育展开讨论,探讨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一)敬


“敬”是“敬人”。人要通过肢体动作与语言文字向对方表达敬意,这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1.敬父母


《弟子规》总叙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文字虽然较长,但其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强调了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是小学生学习尊敬长辈的重要教诲。


一年级时,我们在开学之初就签订了《阳光家庭契约书》,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耐心倾听,不恶劣打断......引导家长和孩子相互尊敬,共同成长。

 

图片
图片

 

 2.敬师长


一年级的诗文诵读活动以“诵蒙学经典 晓礼仪规范”为主题,将《弟子规》和《三字经》中的习惯、道理与入学的常规教育结合,通过习惯、诚信、家训、勤勉四部分引导孩子规范言行,举止有礼。比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图片


3.敬同伴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言:“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古语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我们。


红英40条微习惯,正是在引导小学生在生生交往时,做到尊敬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从礼仪教育出发,让学生学会问候,从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学生学会微笑,学会鞠躬行礼,学会主动问好。问候,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更多的温情和阳光。

 

图片


红英小学建设的“对话·素养”四有课堂,旨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尊重他人。我们引导学生做到“目光注视发言者,神情与其互动;尊重每一位发言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前提下,有礼貌地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小组合作中与同伴互相配合,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等。”


这种“敬”的精神,是中华礼仪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图片


(二)净


“净”是干净。人要保持身体、服饰、器具以及场所的洁净,是礼仪的起码要求。整洁的个人形象和洁净的环境,是文明社会中的人对自身的必然要求。


1.个人卫生干净


《弟子规》中对于“净”也有明确的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五子登科”(叠被子、复位子、擦桌子、洗袜子、光盘子)的活动,身体力行保持个人卫生干净。


2.学习场所干净


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一种“班级生活方式”。有限的教室空间蕴含着无限的教育资源。布置整洁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让学生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学生在提升审美观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室里体会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体会到如家一般的温馨。我十分重视班级教室的布置,比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卫生,小纸片随手捡,桌椅讲台要保持整洁,学生学会整理书包和课桌,知道使用物品后要归位,所有的物品都有自己的“家”,让师生走进教室就有赏心悦目之感。

 

这种“净”的要求,不仅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图片


(三)静


“静”是安静。在中华礼仪中表现为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安静,人要言谈柔声平和,环境安静不喧,是礼仪的必要前提。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公众场合会保持安静,不能喧嚣,保持肃静,这是一种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的基本表现。


《弟子规》中对于“静”也有明确的要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红英小学对校园生活划分了声音等级:零度声音静悄悄,适用于上自习时;一度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适用于自读课文时;二度声音两人能听见,适用于同桌讨论时;三度声音小组能听见,适用于小组合作时;四度声音全班能听见,适用于回答问题时;五度声音全校都听见,适用于全校集会时。小朋友对声音的大小和适用的场合有了明确的认知,便会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做到声音的“收放自如”。


这种“静”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内心修养的追求,也彰显了中华礼仪的庄重和严肃。


(四)雅


“雅”是雅言。“雅”表现为言谈举止的优雅、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及对艺术美的欣赏。人要举止有度,进退从容,谈吐文雅,这是礼仪的高贵之处。


1.言谈雅


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学生尊称老师和父母为“您”;见到客人到校,先要对客人打招呼问好;放学时,先要跟保安叔叔和保洁阿姨再见;课堂发言时,嘴巴张开,声音洪亮,先评价对方发言的优点,再进行质疑和补充,发言过程中,尽量避免“嗯啊”之类的口头语,说完整的话,形成逻辑清晰、言之有物的口头表达。


2.举止雅


一言一行,举手投足要雅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我们以中华传统礼仪中对个人举止形态的要求规范学生,旨在教导学生保持优雅的体态和举止,展现小学生的精气神。


3.环境雅


班级环境的整体布局和细节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学生在参与班级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班级的凝聚力,而且班级环境的整洁和美观,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使他们更加放松和愉悦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我们学校打破时空束缚,塑造了“阳光岛”这一虚拟教育空间,融合闯关游戏与评价机制,汇聚家校社资源,构筑趣味冒险乐园与成长能量站。阳光岛中,有极地、海洋、平原、森林、草原、湿地……七大长老守护其中,我们以对应的六大主题布置教室,孩子们置身阳光岛,在“探险”过程中享受乐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尤其是我们班依托于家长的资源,设计了抱枕、马克杯、笔记本、姓名牌、冰箱贴、手机壳和餐垫等一系列班级文创,这样雅致的环境浸润,让学生特别有集体荣誉感。

 

图片


4.服饰雅


正所谓“场合不同,衣饰各异,礼仪为先,方显君子之风。”红英小学在不同场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款式的校服。升旗仪式有校服,正式场合有制服,平时有七色长老服、卫衣、棒球衫等,学生自主择衣,尽显阳光少年的风采。

 

图片
图片


我们在一年级时,还为学生设计了夏季班服和秋季班服,做到服装统一,美观得体。


夏季班服袖口设计为班徽,体现班级形象。班徽以阳光岛屿为图形设计,图形中心的太阳,取自于红英小学的logo,其他图形为岛屿、海浪、光线、学校吉祥物巴蒂。图中的光线有44道,代表了班级44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束光,把班级照亮。四条海浪线,代表了4班。奔跑的巴蒂,寓意着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向前奔跑。班服正面设计了44个孩子和3位老师的Q版卡通形象,孩子们围绕在老师的周围,体现一个班级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颜色上为白色T恤,图案颜色采用了夏季校服蓝色的相近色,可搭配夏季校服短裤。班服背面添加个人卡通形象和名字,专属定制,从背影就可知道是哪一位小可爱了。


秋季班服以孩子的头像为主体元素,装饰以英文的红英小学和班级信息,颜色上为白色卫衣,采用了红英logo红色和夏季校服的蓝色结合,可搭配校服藏蓝色九分裤。袖口设计了两道红蓝斜杠,印有班徽,体现班级形象。

我们的班服上带有小朋友自己的头像和名字,这种独一无二、专属定制的感觉非常棒!

 

图片
图片
图片


5.活动雅


我们学校每学期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中秋游园会、经典诗文诵读、未来领袖TED演讲、合唱节、舞蹈节、数学节、英语节、新年音乐会以及各种研学活动。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多元文化,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穿着美观得体的服装,沉浸式体验活动,慢慢学会欣赏和鉴别美的事物,培养自身审美与创造力。

 

图片
图片

 

这种“雅”的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彰显了中华礼仪的独特魅力。


  五、总结  


中华礼仪的四大特征:敬、净、静、雅,每一种特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礼仪的完整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美学追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礼仪的优秀传统,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礼仪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合格小学生。


图片
图片


(本文刊于《博文约礼——2024年中小学礼乐文明教育课程文集》)


图片

专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