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尔娟:熔炼一颗“文心”——《文心雕龙》课程学习感悟

时间:2024-12-30 浏览:14

作者:周尔娟(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雕龙》是一部全面总结前人文学创作经验,为世人述“立文之道”的典籍,被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作者刘勰先生积学储宝,沉思冥想,悉心尽力写出了这本公认的“体大虑周”的文论经典。

 

蒙曼教授曾经结合刘勰先生在《序志》篇中的记载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刘勰看来,‘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才能够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何其有幸,千余年后我们能拜读先生文典,感悟先生的“擘肌分理,唯务折衷”,修炼一颗文心,“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

/

熔炼一颗“文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原道》篇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先生所说的“为文之用心”,体现的正是先生论文的根本主张,即“原道”的立场。“文之为德也大矣”——文的性质意义真是大啊,文章作为人类的精神道德是多么崇高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接着先生推广到万物,“旁及万品,动植皆文”,告诉我们“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文学之美的源泉是自然之道的彰显。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发挥,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自然之道是依靠圣人而表现于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之道。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是因为它符合自然之道的缘故。

 

刘勰先生在全书的最后《序志》中自叙:“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可见道是《文心雕龙》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他整个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综合来看,先生所说的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终归结为儒家的圣人之道。刘勰先生认为文的本质乃是道的体现,这是他“崇本举本”思想智慧的体现。

 

图片


/

/

熔炼一颗“文心”

——“文之思也,其神远也”

 

作者在《神思》篇中论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一般性原理,艺术构思在刘勰先生看来是“驱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先生在本篇开头就指出:“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创作思维的特点不仅与形神问题有关,而且也与言意问题密不可分,先生指出:“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在《神思》中的第一部分为我们指出了从形神和言意两方面为神思的到来需要做的准备:一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与“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前后补充,把虚静作为艺术构思的心境准备。二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这与“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前后补充,强调凭借生活阅历来获得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依照情感的需要来运用文辞。

 

这两方面要求作家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外还要把这些纷繁杂乱的形象转化成可见可感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深厚的艺术积累。当两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并相辅相成,才能够“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以及指导学生作文,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

/

熔炼一颗“文心”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乎骨”

 

学习《文心雕龙》,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字里行间氤氲着中国古典文学之美,《风骨》即是一例。“风骨”一词原本主要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而先生在《风骨》篇中,将“风”与“骨”凝结为完整的文论范畴,提出“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认为文辞情采应该同君子一样有骨力和气概,文辞表达要精当,情感抒发要昂扬爽朗。

 

对于“风骨”二字,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

 

袁济喜老师在讲课时说,“风骨”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理论问题,后人对它的讨论最多,却始终不能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袁老师认为刘勰先生更倾向于倡导一种生动感人、明朗刚健的理想文风,这才是他提出风骨论的真正意义所在。风骨,“它体现为作品的一种内在力量,包括感染力和说服力,前者缘于感情的充沛、深沉和强烈,后者则缘于坚实的依据、严密的逻辑和凝练的言辞。”作为学生,我深以为然。当今而言,真正为人们所喜爱、为时代所需要的作品,也应当具有“风骨”的力量。

 

想起袁老师在第一讲“如何解读《文心雕龙》这部元典”时说,《文心雕龙》可称为“千古奇书”,它“理论系统”“论述细致”“结构严密”,其中浸透着刘勰先生的苦心孤诣。对于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系统完备的文论巨著,我至今感觉尚不得皮毛。不过,正如刘勰先生教导我们,“积学以储宝”,我想未知总得需从第一次学习开始。“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新时代的教育者,理当继承先贤的人文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勤于学习积累,做一位真正能教书、善育人的“大先生”。


图片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2024年《文心雕龙》研读班课程文集)


图片

专    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