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香:老师讲过了学生还不会?建构逻辑思维是答案
作者:杨冬香(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中法未来实验学校)
(杨冬香副校长) 老师讲过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这个问题困扰过绝大多数老师。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会”的认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 1 老师讲过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 通常情况下,在课堂上完成一段教学内容后,教师总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刚刚学的知识你们理解了吗?”学生也总是会齐声回答:“理解了!”然后教师就会利用习题来检测,或者布置作业来巩固,试图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理解”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交流研讨中经常使用的词汇,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学生的学习总是停留在记结论、记公式、套用解题模式等方面,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没有形成自己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解释清楚了,学生就一定能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他们把以结论的形式尽快让学生接受课本知识为追求目标,试图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将学生检测成绩的好坏作为学生理解与否的主要依据。难道这就是学生的“理解”吗?学生真的“理解”了吗? 老师讲过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如果在进行课堂的交互教学后,学生仍无法回忆讲述或者应用知识,那么学生就并未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只是将所学知识通过机械性记忆,在大脑里留下印象而已。此时,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一旦遇到的问题情境发生改变,学生就会很难解决。这种机械性记忆,不仅表现在当时貌似听懂了过后会很快忘记,也表现在学生并不能将其应用于新的环境,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常说的“夹生饭”现象,不仅造成低效的学习,还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影响。 2 学生不理解,教师要反思 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呢?原因有很多,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行为习惯等,从教师层面看,教师要反思。 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讲了什么?讲清楚了吗?怎么讲的?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会吗?学生怎样才算真的理解了……这不仅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专业能力,还考验着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工作态度等。 其次,教师要反思的是,教学中可能忽视了学生口中的“理解”和真正的掌握含义不一样;教师不能认为自己讲清楚了,学生就会理解清楚;更不能认为学生会做题了,就理解了;也不能认为多做些练习题,学生就会理解知识。殊不知,枯燥单调的练习不仅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真正的理解是建构学科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理解”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基于理解的数学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弄清所需理解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促进学生理解的最佳学习活动该如何设计,从而帮助教师在工作中避免盲点,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仅仅接受,而是要主动探究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我认为,只有将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数学的过程与认识主体(学生)相统一,学生才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因此,数学的学习根本上要建构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数学理解就是理解者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尝试对教材内容或教师教授的内容重新解释、加工并应用于实践的思维活动。数学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认知结构发展过程。理解者将已有认知与新的认知不断融合,正确认识到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等内容,并适当地用于实际情景中,最后又形成自己新的认知。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者从自我的认知出发,通过主动建构,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感悟体验情感和态度,这对人的成长而言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必将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我,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4 不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同 有人问我:“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难道大家对数学的理解还不一样吗?”我的回答是:“每个人对数学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相同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习主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对教师而言,教师对数学知识是熟知的,与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且,不同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每个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都是从自己的元认知出发的。此外,学生的态度、情感也会影响理解数学的过程。在对数学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各异的,如有的学生用的是图示法,有的学生用的是列举法,有的学生用的是演绎法。此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要领,发现了规律;有的学生可能要慢一些。甚至,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大脑中加工的路径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即便是一个很小的数学知识点,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再看对数学知识理解的结果。有的学生出于对知识的浅层理解,可能是背一背、记一记、练一练就感觉自己会了,觉得自己理解了,就不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研究了。有的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自信,越来越喜欢研究与思考,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会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意义上的建构,对知识背后的价值与应用产生好奇并着手研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新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情感、策略、思考,这就是学生建构了自己的理解。 5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建构逻辑思维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过程,依赖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缺乏思维的发展,理解也会止步不前。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逻辑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认知结构的改变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学生能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提出挑战,不断激发自己的思考;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手段不断地质疑、释疑,引发思维的激烈冲突;通过思考,逐渐建构起自己对数学的逻辑思维。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逻辑思维的过程,同样也会引领教师从教学实践者向教学研究者转变——从研究数学到研究学生学数学;从研究自己的教到研究同伴的教;从研究数学到研究基于理解的数学;从对数学的理解到自我的理解……这样的过程恰恰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