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艳:春风有形在流水 ——仅以此文致敬《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彦和先生
作者:齐艳(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我们相隔1500多年,但一部巨著《文心雕龙》,让您在我心里成为一颗明星,跨越千年的时空,照耀着我,也滋润着像我一样从教的人们。 清风明月,捧读此书,似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娓娓而谈。我的眼前现青灯、黄卷、破寺,还有灯下的您,悬腕、提笔、走线,蝇头小楷如涓涓细流,随笔尖游走,风骨、情采、知音、诠赋、明诗等一一展现。 我读到您笔下的:“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中的龟呈现了书。圣人观察到这一些上天所赐的文章后创造了人类的文化,人民便都效法、学习。这些都是您的智慧的显现。 细读“原道”篇,探究您写的每一行每一段,更进一步了解到山川日月、龙凤虎豹等形态色泽、音响声韵之美都是文,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道的体现,而万物灵长之人类,又写出文章,就是在传道。圣人们制作的“六经”是人文的典范,不但有文字之美,还在教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孔子的“不读《诗》,无以言”。这句话是孔子对儿子孔鲤说的,在这句的后面还有一句“不学《礼》,无以立”。这段对话不但开启了家训的先河,还让您的观点得到了认证。是呀,《诗》与《礼》都是经典,读之受教化,如木铎振响,千里相应;感之如珍宝流布,万代相传;思之,如汲天地光辉,启人心智。 读《文心雕龙》,了解您研究学问之道,源于生活,起于自然,明白了应将所学用之于生活,授之于学生。恰逢我们这学期引导学生读《经典常谈》,我便将里面的经史类文章整理,建联八上的《关雎》《蒹葭》,让学生悟一悟:结合“不读《诗》,无以言”及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非常欣慰地是学生们在分析文本后,小组进行了研讨,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将孔子的话做了自我解读,分别进行了汇报。有的说《关雎》中的君子是个有德之人,因为他专一,他看中了女孩,就为她弹琴,追求的行为很高雅;有的说,他没有追求成功时,也是自己一个人夜不能寐,没有其它讨厌的动作,不粘人;有的说结尾是告诉我们他成功了,那就敲锣打鼓娶女子为妻,很有责任感……经过这一番探究,学生们自己就认识到,人为什么要读《诗经》,因为这里面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用诗来告诉我们:男生要做君子,行为举止要端正;女生要做淑女,有勤劳、端庄的美德。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陋习,感觉平时自己的所作所为离君子和淑女相差太远,明确地表明自己要改变,有规有距,勤劳有爱……听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我亦明白了您的伟大之处,是将深奥的道理润入人心。“原道”篇读毕,知晓您是将自然之道与上天意志集大成者,也对这部巨著有了更多的痴迷。 我读到您笔下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玮;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为内容,是文之根本;采为形式,是文之末。理清了情理与文采的关系,明确了情理在为文中的重要性。当我看到学生为了完成作文而写作的假大空之文,我就把这段的内容化为教学的引导语,我设计讲评写作贵在“真”时,就引用了您在文中所说的:写作中的二种倾向,一种是为情造文,另一种是为文造情。受您的启发,引用了《诗经》中的《硕鼠》来讲解情郁于中,才会有这为情而文的诗作,并让学生去想一些让他感动的文学作品,他们自然就说出了《背影》对父爱的理解是多年后才达成,那种懊恼之情达到极至才汇出此文;《蒹葭》对目标的追求苦苦不达,才有那种“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画面出现;更有学生举出《陈情表》《出师表》……他们反思自己写文,常常是编造,还是不入境地瞎编!当我告之学生们,“为情造文”这些内容来自您写的《文心雕龙》时,他们还真动了想读这部书的念头。那一刻,我感觉有必要把这部情理与辞采齐飞的巨著介绍给同学们,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本书的价值!书中典雅的语句让我懂得自然界的那些无意识的事物都有文采,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更应当会写文章。 我读到您笔下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是您在告诉我们,静静地思考,思绪上接千载,视线通向万里,吟咏就有玉润之声,眉眼里就有风云变化之态。 细细想想,大多写作之时,是困于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为何?因为构思时的思路阻碍,只限于眼前,囿于自身,不得不为文而造情。想来先生是告诉晚辈们,在写作前构思时要放眼放心,写作者精神与外界需建联,在情思的引领下,选好所写之文,从而达到先生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思的引领,思路开阔的指导,在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先生写作上的指导特别上心,在教学时亦牢记化用之。每次在组织学生写作时,喜欢用思维导图来扩展学生们的思路,理清他们写作的线索。记得一次写周记:要求“选择一个令你动情的人来写,必须要打动读者。”学生们的汇报五花八门,有一个学生写他的爷爷,他的思维导图展示的是:幼儿园时,爷爷接他,爷爷总是背着他;上小学时,爷爷接他,爷爷总是拉着他的手;直到那一次,爷爷上楼梯,突然动不了,他搀着爷爷回了家(这一段,他仿写了朱自清的“背影”)。这个学生读完已泪眼婆娑,听者情不自禁地送给他掌声。他介绍写作经过时,说自己先选的是妈妈,写妈妈给自己做一日三餐,后来感觉没有特别感人的地方,就想到爷爷这件事。还有个学生写了我们研学去过的敦煌,他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写自己是敦煌的一粒沙,历经千年,看到敦煌在丝绸路上的辉煌,也看到历劫后的破败,感受到古今巨变,当它看到研学的队伍,欣慰于敦煌文化后继有人。这个学生在介绍自己创作经历时,说老师说过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就想到让自己变成一粒沙,这粒沙可以历经千年时光,视古看今……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的例子,让我感受到先生之风的长存! 展读先生的每一篇文章,一字一句都将情思与文采融入。谨记先生的“生也有涯,无涯惟智”教诲,亦学先生之风骨,效先生之情思,仿先生之文采,愿所教之爱徒能“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谢谢您——彦和先生!您的巨著,让我读到了风度儒雅之范,行文贵气之德,此时此刻,“春风有形在流水,古贤寄迹于斯文。”这副对联恰切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文心雕龙》研读班课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