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师 | 从普通新手到市级骨干,走好职业生涯关键几步
(李朝红老师) 能从一名普通的新手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我想主要得益于自己在海淀教育这片沃土上,在体育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抓住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走好了职业生涯的关键几步。 适应期是一名教师真正走上教师岗位的起始阶段,通常指新教师入职后的1~3年。教师能否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段时期,我认为体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工作和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夯实技术技能基础,提升教学能力。 1.站稳课堂教学,拓宽学习渠道 1998年,我从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现首都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海淀区一所职高担任体育和形体老师。那时候学校没有专门的体育教材,网络也不发达,我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教材,自费买了不少书刊杂志。我主动走出校门拜师,每周定期去听课,每节课后认真总结。正是基于初入职场的勤奋,1999年我获得了校级、区级评优课一等奖,2000年获得全市职高评优课二等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形体美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小小的成绩让我看到了努力的价值,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2.发挥特长创编健身操 传统的广播体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在主管领导的鼓励下,我发挥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歌》创编了一套健身操。这套操动感强,不失整齐度,运动量也足够,不仅学生喜欢,就连老师们都被吸引到了操场和学生一起活动。职高体协到学校检查工作时连连称赞学校课间操质量高。这为我今后大胆改革课间操奠定了基础。 3.永生难忘的国庆表演 1999年是我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二年,恰逢国庆50周年庆典。当时海淀所有职高校承接了2650人的“牡丹方队”游行任务,各校提前半年开始排练。我既要负责组织管理学生,更作为主教练要训练200多名参演学生。由于学生在方阵合练时表现优异,我被任命为方队副总指挥,受到上级嘉奖。2019年,我又有幸参加了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从国庆50周年到国庆70周年,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体育强国努力工作的决心。 新入职的3年中,我吃过烈日下训练学生的苦,体验了当班主任的累,也收获了被评为区教育系统青年先进工作者的喜悦。我深感在职业生涯的适应期,必须不怕失败,虚心好学,不耻下问,面对困难肯钻研,种下一颗实现职业发展梦想的种子。 2003年,我被借调到海淀教委体卫中心工作,有机会对全区的体育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从区域角度去理解体育工作。在帮助教委人事科整理全区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材料时,我发现原来优秀教师的成就是如此突出,成果是如此丰富。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把“理”和“技”结合在一起,早日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 2005年,我调到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北京市立新学校,现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开启了体育教学的新篇章。 1.以赛促学,不断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从职高到普高,教学内容、授课对象、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都不太一样,如何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发展要求呢?以赛促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的自我提升方式。 从2008年至2013年,我先后参加市区级教学基本功比赛10余次,获得过教学评优课、教学基本功、微格教学、说课、解题能力、教学语言、板书板画等多个一等奖。一张张奖状见证着我的成长进步,承载着我备战比赛的无数个难眠之夜。每一次比赛都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理论的丰富,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2.以研促教,加强教学成果的转化 相对来说,教科研工作是体育教师的短板。我虽然之前创编过课间操,准备过公开课,但从来没有把这些工作与教科研联系起来。直到2008年,我参与了北京市“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形体艺术修养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在课题推进过程中,我经历了形体课展演、撰写开题报告、编写教材、录制视频,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并参与编写《中学形体艺术修养教程》一书。这次系统的课题研究过程让我真正走进体育科研领域,感受到了教科研的价值。之后我不仅自己独立主持国家、市区级课题,而且通过课题组建设带动其他老师共同成长。 3.以赛促训,课后训练结硕果 2005年,我组建了学校健美操代表队,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我们首次参加海淀区健身操比赛就获得了一等奖,这彻底打消了学校对健美操社团是否可行的疑虑。我一直教育队员要“文武双全”,协调好学习锻炼的时间,在不耽误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长期坚持课后训练,收获的不仅是市区竞赛的优异成绩,更是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运动的观念、时间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职业生涯的成熟期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对体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体育的作用与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继续积累沉淀,思考如何做到“以体育人”。 1.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 2013年,海淀区教委组织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备考在职研究生,近40岁的我报名了学习班。利用整整一个暑假和考前的周末时间集中学习,最终我如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的在职研究生。毕业15年后,我又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克服职业发展的瓶颈期。 2.以研促教,专心以体育人 近五年来,我以研促教,主持、参与研究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区级课题2项。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女生根据不同的场合转换自己的形象,在运动场上动如脱兔,安静状态下静如淑女。去年,我针对所任教的初一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心特点,确定了“健美、阳光、大气”的培养目标,以引体向上为突破口,课课进行练习,不断发现男生的闪光点,每个月制定达成目标。一学期后,每个学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3.开拓创新,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立己才能达人。自2012年至今,我连续四届被评为海淀区体育学科带头人、三届市级骨干教师,在市、区搭建的更广阔的平台去引领更多教师。按照市教委要求,在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向郊区教师开放课堂,每学期完成至少两节研究课。两年来,根据过程性评价和课标要求,我完成了篮球、实心球、技巧、室内课等多节研究课。真诚的交流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五星级好评。 2022年9月,我主动申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全职轮岗,每周担任初高中21节课的体育教学工作,在课间操、课外活动及运动队训练中发挥专长。北外附中为我建立了“北京市骨干教师工作室”,我指导学校年轻教师参加市区评优课和论文比赛,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