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双丽:从中国酒文化看汉字

时间:2025-01-03 浏览:17

作者:闫双丽(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酒”是一种奇特的东西,无酒不成席、酒足饭饱、酒肉朋友、借酒浇愁、酒逢知己千杯少、敬酒不吃吃罚酒、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许慎提到的酒与吉凶的关系不可知,还提到仪狄、杜康造酒,这两件事是否是真,很难考究。但是,酒确实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酒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几千年的历练。与酒有关的汉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酒文化。


01

酒具体现的汉字文化


“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对“酒具”解释,但是对“具”的第一个解释是:“用具”。百度百科对“酒具”的解释是:“酒具是酒文化最原始的载体。酒具包括盛酒的容器和饮酒的饮具,甚至包括早期制酒的工具。”周代有专门做酒具的人,叫做“梓人”。这里所说的“酒具”包括盛酒的器具、分酒的器具、喝酒的器具、调酒的器具及温酒的器具。当今我们熟悉的酒具有:壶、杯、瓶、盅、坛、碗、罐,以及外来语“听”。

但是,古代酒具远远不止这些。从《新华字典》(第10版)中还可以查到:瓻、盉、斝、卺、榼、罍、棬、觞、钘、匜、卣、枓、勺、盏、钟、樽、爵、彝、觥、区、瓿、舟、瓮、觚、角、鉴、觯、皿、卮等。其中,尊、觚、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罍、斝、钘、卣、匜和彝是盛酒器具,觯、角、爵、杯和舟是饮酒器具,樽和爵可以用来温酒。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里边比较有意思的是樽和鉴。樽可以是温酒器,即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而鉴可以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盉是古代用来调和酒的器皿。因此,不难看出,承载酒具名字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意义,或者体现了材料,或者体现了形状,抑或体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前用于将酒加热。而鉴可以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盉是古代用来调和酒的器皿。因此,不难看出,承载酒具名字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意义,或者体现了材料,或者体现了形状,抑或体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图片

图一 觚


图片

图二 觞


图片

图三 觯

图片

图四 觥


02

从酒的种类看汉字


酒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比如从酿造方法、含酒精量、香型等方面分。从字本身看,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写法和读法。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醅”指的是没过滤的酒。醪,是汁滓酒,是浊酒。醠,也是浊酒。杨慎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最好的浊酒。元代曾瑞《【正宫】醉太平》中有:“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孤山山下醉林逋。”醽醁,是古代的一种美酒,是一种当今很罕见的绿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酒》有解释:“酒,红曰堤,绿曰酃,白曰磋。”醽,即是绿酒。醑也是美酒,黄庭坚的《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酴醾”是重酿的酒,酦也是再酿的酒。“酎”是三重酿的酒。此外“醨”是味淡的酒,“醇”指的是酒味浓厚,“醴”是甜酒,“秫”是黏高粱酿的酒,“酏”是黍酒,“醲”和醹是厚酒。“酾”和“湑”是滤过的酒,“鸩”指的是毒酒,“糵”是酒曲。酒的不同种类用不同的汉字表示,既丰富了酒文化,也丰富了语言。


图片


03

祭祀中与酒有关的汉字 


在祭祀活动中,酒是必需品,比如:《诗经·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祭祀中,对酒的选择也有礼数。《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五种酒。“事酒”、“昔酒”、“清酒”统称“三酒”。另外,不同的祭祀活动用不同的酒。重大节日活动庆典用的香酒叫“鬯”,供桌上向死者献的酒叫奠酒,祭祀时把酒浇在地上叫“祼”,“醮”是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就是再嫁的意思。“酹”是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从祭祀中酒的名称与使用酒的方式可以看出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重视程度。


图片


04

从敬酒方式看汉字 


敬酒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汉字与敬酒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酬”指的是主人向客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主人,“酬酢”的意思就是主人和客人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往来。在古诗句里对敬酒有精彩的描述。如,先秦佚名的《诗经·小雅·瓠叶》里有:“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再如,辛弃疾的《满江红·天上飞琼》:“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虽然只是两个字,但是,“酬”和“酢”勾画了敬酒文化。


05

从酒态看汉字


“酒逢知己千杯少”、“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描述了喝多了、喝醉了的样子。单个字不逊于诗句,如:酲,喝醉了,神志不清;酩酊,醉得迷迷糊糊的;酣,酒喝得很畅快;酕醄,大醉的样子;酡,喝了酒,脸发红;醺,醉的样子;酗,撒酒疯。喝多、喝少、尽兴或者不尽兴,都与当时的情景有很大关系。但是,描述酒态的汉字却酒文化更细腻。

除了以上之外,与酒文化相关的汉字还有很多,比如,醵,指凑钱喝酒;酺,是古人聚会喝酒;酌,指的是斟酒;歠,指的是吸、喝;酤,是买卖酒的意思。不过,“醍醐”两个字都是“酉”字旁,看似和酒很有关系。实际上,“醍”本是一种速酿的薄酒,是一种清酒。这种酒是微带黄色的丹赤色,《玉篇·酉部》说:“醍,酒红色。”“醐”与“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状的液体。二者合起来指的是精致的奶酪。

酒文化源远流长,因为有酒而有了与之相应的汉字,还是因为汉字而丰富了酒文化?无论哪种,汉字记录了酒文化,从汉字我们了解到酒的过去,从汉字看酒文化,了解的是一种文化。酒具不仅是器物的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审美与创造的亲历者;不同种类的酒记录了酒的发展历程;祭祀、敬酒与醉酒是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对友情和亲情的缱绻之情。陶渊明的“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正是最好的写照吗?从酒文化看汉字,看到的是一个大国的深深的根系,每个汉字述说着一段故事,每个故事印刻在历史,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图片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1年夏刊>)


图片

专栏

敬德文丛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