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相映《钱塘秋潮图》与《望海潮》词鉴赏

时间:2024-12-04 浏览:42

图片

赏《钱塘秋潮图》画韵悠长 品《望海潮》繁华盛情 




—— 问题关注 ——


1.内容解析——夸赞何景?


2.文化意蕴——缘何颂扬?


3.艺术特色——如何赞誉?


图片

赏读作品全貌 感受作品内涵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钱塘秋潮图》 绢本设色 现藏于苏州市博物馆

作者:夏圭

时代:南宋

尺寸:纵25.2cm,横25.6cm


画面内容描述:

《钱塘秋潮图》是一幅小品画,描绘了一年一度农历八月中秋前后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浙江钱塘江段因海湖倒灌而形成“钱塘潮”景色。画面左下有一方山角,浓密的树冠摇曳于疾风中,接天的巨浪呈澎湃之势,汹涌地向江岸扑去。远山连绵,黛青隐隐,近景岩石嶙峋,众木葱郁,中景白浪滔天,气势磅礴,六和塔与江心载观潮客的大船水天相映。

方寸的小幅画作却具而详之地描绘了钱塘观潮的盛景,千里之境尽收咫尺之内,唯有“夏半边”之作了。此作款识不全,只留一“夏”字,钤有“少师郧国公孙”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品名称:《望海潮》

作者:柳永

时代:北宋


作品描述内容:

望海潮,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其命名灵感大约源自杭州作为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绝佳地点。

《望海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投赠佳作,创作于他途经杭州,意图拜见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之际。全词以“夸”(归去凤池夸)为核心,内容聚焦于描绘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以及百姓生活之安乐,以此颂扬官员的政绩,隐含着词人渴望得到提拔与赏识的期望,同时寄托了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赞美。


图片

鉴赏探究 经典文化

图片


图片

 绘画作者:夏圭



夏圭,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画史记载甚少,据推测活跃于宁宗、理宗时期,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可能因受到皇帝赏识获得“赐金带”的殊荣。绘画时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夏圭与马远并称“马夏”,其构图常取一角半边,格调清远,人称“夏半边”。


图片

词作者: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福建崇安人,官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被称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著有《乐章集》。


图片

1.内容解析——夸赞何景?



(1)鸟瞰胜景


柳永词的开篇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高度概括了杭州的地理位置之优越、历史地位之重要以及自古以来就享有的繁华盛誉。从“东南”到“三吴”再到“钱塘”,以鸟瞰式镜头不断推进,摄下杭州全貌,为全词奠定了繁华、宏阔的基调。夏圭的绘画则以高空俯瞰的视角,将浩渺的江水延伸到远方,又在左下角以精细的笔墨描绘茂盛的岸边树木、飞檐翘角的寺塔楼阁,以一角局部暗示出杭州城的繁华。


(2)上片词与画面意象的对比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几个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画卷,而“参差十万人家”则展现了杭州城的繁华景象与人口稠密。接着,“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钱塘江,借助云树、怒涛、天堑等宏伟景象,勾勒出杭州自然景观的磅礴与瑰丽。杭州,这座坐落于钱塘江边的城市,尤以八月观潮闻名遐迩,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对此有生动描绘: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怒涛”二字描绘了江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之态,如同猛兽激战,正与“震撼激射”之景相呼应。“卷霜雪”则细腻刻画了“怒涛”的具体形态,“霜雪”既描绘了怒涛洁白如雪的颜色,又传达了江潮带来的凛冽寒气和排山倒海之势,这正是“玉城雪岭”所展现的壮观景象。“天堑无涯”则更进一步描绘了江面的辽阔无垠,同时暗示了江潮“吞天沃日”的磅礴气势,给人以豪迈壮阔之感。柳永虽后世多以其婉约词风著称,但在此词句中,却不失壮美之韵。


再观夏圭画作,画面正中焦点绘奔腾的浪涛。宋以前对水的表现多了无生趣,南宋马远曾绘《水图》,将水的不同情态提炼为特有的图式,运用笔墨生动表达。夏圭的浪涛与南宋绘画注重自然生趣的理念一致,线条行云流水,展现了浪潮向前奔涌之势,特别是对潮头翻卷细碎浪花的刻画,仿若万马奔腾。画家以淡墨晕染江水,衬托出潮头之洁白如雪、寒气逼人,正与柳永词中“怒浪卷霜雪”的意象对应。画面远景,夏圭用留白的技法,表现出江面的宽广浩渺,正所谓天堑无涯。


图片

马远《水图》之《层波叠浪》


图片

《钱塘秋潮图》潮水局部


上片词除上述意象外,末尾还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再次点出杭州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生活的极度富庶,正在“列”、“盈”、“竞”三个动词的巧妙运用。而绘画因画幅所限,只能表现有限的意象。


(3)下片词与画面意境营造的手法


下片词“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转而描绘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重叠的山峦、清澈的湖水、秋天的桂花、夏日的荷花,这些不同季节的美景被高度凝练,巧妙地将西湖乃至杭州最为迷人的景致概括出来,构成了一幅四季皆宜的绝美画卷。紧接着,词作又以羌管的悠扬乐声、菱歌的清脆歌唱,以及钓叟与采莲少女的欢声笑语,生动展现了杭州人民和谐愉悦、幸福安康的生活氛围。


最后,“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几句,笔触由平民百姓转向地方官员,生动描绘了官员游宴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生活情趣与雅致。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之句,则深情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美景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官员的美好祝愿。至此,投赠之意已豁然明了。


相较之下,夏圭的绘画没有描绘杭州街市的具体样貌,只在一角岸边,于碧树掩映间露出精巧的寺塔楼阁,用暗示的手法唤起观者对钱塘江边,杭州城内之繁华的想象。这种运大象于无形的曲笔,是宋代画院在有限的画幅中营造无限意境的常用手法。


图片

《钱塘秋潮图》近景局部


图片

2.文化意蕴——缘何颂扬?



《钱塘秋潮图》与《望海潮》虽为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但都深刻地体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与艺术家内心追求的和谐统一。


(1)投赠、干谒之作的魅力


 投赠、干谒之作,在古代文学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们如同文人的自荐信,含蓄而巧妙地展示着作者的才华与抱负,以期获得达官贵人的赏识与引荐。尽管从创作初衷来看,《望海潮》或许含有吹捧政绩、粉饰太平的成分,但柳永却凭借清新秀丽的诗句,巧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与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图景。此词不仅洋溢着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颂扬,更在描绘山水之美、民生之乐的同时,深刻融入了宋代新兴的市井商业文化特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文明高度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柳永的笔触,充分展现了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使得整首词既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


(2)颂扬、愉悦君心之作的匠心


南宋院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粉饰太平,满足统治者的嗜欲。夏圭作为画院的御用画家,其作品的创作动机也大多是为歌功颂德、愉悦君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宋高宗赵构恢复画院后,缺乏管理和有效的培训,没有一位如宋徽宗、郭熙这样精通书画的督导者对创作加以指导,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南宋画院画家相对于北宋文化修养欠佳,又出现师徒私授、子接父班的现象,因此艺术风格固化雷同,缺乏创作的自主性,此幅《钱塘秋潮图》也大体应是辅政应命之作。鉴于夏圭依靠皇恩安身立命的画家身份,其“裁边截角”的构图也不太可能是南宋偏安一隅,山河破碎的有意表达,而更多是李唐传派简约式山水的完善和发展。这种山水画的革新表现与北宋的全景式山水截然不同,给人以清新苍劲的感受,给予了细腻刻画具体物象以更大的空间,画家可以通过经营少量的景物,构筑出更加意味深长的意境。《钱塘秋潮图》就在有限的画幅中创造出了潮水奔腾的壮观,并暗示出了杭州城繁荣的景象。


图片

3.艺术特色——如何赞誉?



(1)意象丰富,画面鲜活/形象自然,巧用留白


柳永在词中精心融入了一系列极具江南风情的意象,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等,并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意象交织融合,如先以“画桥”“风帘”等人文景观意象开篇,随后转换至“云树”“怒涛”等自然景观意象,避免了词作的单一呆板,使得全词场景多变,令人回味无穷。夏圭的画作也将岸边树石、楼阁与江面、浪花、船舶等并置,形成画面疏密、动静的对比,并巧妙地运用留白,表现出钱塘江的旷阔无垠。


(2)点染结合,层次分明/水墨苍劲,简约清新


柳永通过点明主旨与侧面渲染的紧密结合,使得词作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上片以“东南”三句点明杭州的繁华地位,接着详细描绘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和市井面貌,形成鲜明的点染对比;下片则以“重湖叠巘清嘉”为点,通过山色、湖荷、人文风貌的渲染,进一步展现了杭州的美丽与繁华。这种点染结合的手法,使得词作在表现上既宏观又细腻,富有深度。


夏圭的绘画则水墨苍劲,又于江水浪涛的绘制中采用或行云流水或曲折繁复的线条,构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又营构出杭州城树木掩映的近景、钱塘江秋潮的中景和简笔勾勒的山石远景,层层推进,简约清新。


(3)铺叙详实,气势恢宏/构图半边,潮涌奔腾


柳永在词中大量运用铺叙手法,细腻而详尽地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和市井百态,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这种铺叙不仅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更引领读者深入其境,深切感受到杭州那无与伦比的繁华与独特魅力。每一句都饱含深情,每一幕都栩栩如生,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杭州盛景。


夏圭则采用独有的半边构图,在不大的画幅中只露出岸边一角,但于树木、建筑精心构画,与中景大面积的江水形成对比。潮头的表现汲取了宋人观察表现水的情态的经验,十分生动自然,还原了观潮时江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奔涌气势。


(4)音律谐婉,韵律悠扬/富有底蕴,意味悠长

柳永在音律的运用上也展现出了娴熟的技艺,他的许多作品不仅依曲填词,更因词度曲,彰显了他在音乐与文学双重领域的深厚造诣。整首词在音律上处理得极为精妙,平仄相间,音韵和谐。韵脚的选择也颇具匠心,主要采用开口韵如“华”“家”“涯”“夸”等,统一押麻(a)韵,使得全词读来气脉畅通无阻,轻快自如。这样的韵律安排与词作所描绘的自由、繁华、安乐、喜气洋洋的氛围和情感相得益彰,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式山水虽然予人新奇之感,但若画家底蕴不足,则容易失之逞强张扬,既不复北宋全景山水的庄严,又不及江南山水的润泽墨色。而此幅作品能够很好地处理山水局部特写,在自然写实的同时又保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著名景观的气势,体现了夏圭深厚的绘画功底与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望海潮》充分体现了柳永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极致”(《直斋书录解题》)的独特风格,而《钱塘秋潮图》则展现了夏圭以隐隐半边的构图营造境界完整之感,“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的艺术魅力(《续书画题跋记》)。两件经典作品,一词一画,虽有投赠、应命之作的因素,但并不妨碍艺术家各自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真诚歌颂杭州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杭州人民享有的富足欢乐生活。



图片

课程设计|崔平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曾获北京市启航杯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一等奖,多次参加市区级教学设计及论文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主持北京市级课题一项,海淀区级课题一项,海淀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三项,在国际会议、国家及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高考议论文、海淀区记叙文阅卷工作。



“致敬经典”美育云端系列课程

“致敬经典”美育云端系列课程是海淀区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在双减背景下推出的美育素养提升的通识性课程。课程目标是:1.了解经典艺术作品基本知识,鉴赏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选取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经典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据艺术新课标文件精神,落实核心素养,丰富美育课程形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淀美育研究”)


图片

专    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