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有志丨金华磐安:榉溪杏坛书院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7年),孔子五十代孙孔挺秉承先祖遗风,在金华市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创办杏坛书院,珍藏书籍,教育子孙,成为中国儒家文化传承中标志性的建筑。
孔氏婺州南宗支始祖孔子四十八代孔端躬于宣和二年(1121年),“授任承事郎、大理评事,持身清白,谳狱恕平,史畏具威,人怀其惠”。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南侵,护驾南渡,孔端躬为父孔若钧守孝,寓居榉溪,“去官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昔日荒无人烟的榉溪两岸,升起了袅袅炊烟”,其子孙在此落地生根,繁衍至今。
杏坛相传是孔子聚徒讲学之地。孔子杏坛设教,开创私学,因材施教,诗书礼乐,明道成德,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洙泗之风,弦歌千年不绝。文脉薪火相传,及至孔端躬“在榉溪落脚之后,创办书院,培养后代,出过不少人才,不愧为圣人之嫡裔”,兴学重教之风绵延赓续。
孔挺,字季和,端躬之长孙,虽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尝以卖薪求学。时新科状元江西姚勉微服出访为朝廷访察人才,来到永康(当时榉溪归永康管辖),知榉溪有孔庙,遂前来拜谒。谒毕,见厢房内孔挺伏案而眠,案上有一字迹隽秀的卷子。姚勉看完大感惊奇,连说其人可堪大用。姚勉激赏孔挺之才,又因其是孔氏后裔,便报奏朝廷,朝廷授孔挺迪功郎之职,后委以处州松阳县丞。
孔挺著有《松阳诗稿》存世,他主持族中事务,拜会衢州精舍山长元龙诸族兄,续订阙里宗系谱图。而后孔挺在为母守孝期间,于村中建书院躬身执教,因曲阜先圣讲学之处为杏坛,故名其为杏坛书院,秉承耕读传家之传统,延续文脉,培养人才。
榉溪杏坛书院,又名“玉书堂”,为传统合院式建筑,由门楼、天井、前厅、后堂以及两侧厢房组成,格局考究,功能布局完备,分设文科和武科,寓意崇文尚武的精神。书院内门楼悬挂“杏坛书院”牌匾,前厅悬挂“玉书堂”牌匾,后堂悬挂“杏园书塾”等牌匾,以及各类书画作品和习武兵器。后院栽种有银杏、红豆杉等植物,寓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之意。当时由山东曲阜携带来的书籍文物均珍藏于此。
宋时书院以学习理学为主,到清代,书院已成为科举的附庸,为科举考试服务。书院的学科,以储研儒学经籍为主,间也有学习时政及从事学术思想研究。书院一般都通过集体讲解来进行教学。书院中的课程,分为官课和师课两类,官课以学官讲授为主,师课由山长(院长)主讲。课程分正课(内课)、外课、附课三种,都要举行考试。考试分为句考、月考、季考三种。句考由山长主试,月考、季考由学官主考,分等奖励,以勉学习。
“以治耕而治其心”的精神,使孔氏南宗族人身在陇亩,却勤于求学、严于修身,心忧天下、志节卓然,一旦出仕,则尽经世之才,展报国之志。
榉溪杏坛书院现存建筑为民国初所改建,呈四方型布局,四座两层木制阁楼相依而建,中有庭院。2017年7月1日,磐安县委宣传部和盘峰乡政府牵头重启建设,在多方努力下,书院焕发出新生机。目前书院藏书达3万多册,时常举办研学、读书、讲座等活动。
来源:学习强国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