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传入的西域音乐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战争使得不少民族四处迁徙,造成民族融合的现象。此外,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中国与西域各国相互往来,在南北朝时,西域人前来东土朝贺、传教、和亲、经商等日盛,这便使西域的音乐传到中国,而国内各民族的音乐也不断地发生较多地融合。
“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包括狭义西域以外的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这时期西域的音乐由各种不同渠道陆续进入中原的主要有龟兹、西凉、疏勒、康国、安国、高昌、天竺等国的音乐,而以龟兹乐影响最大。
1.龟兹
龟兹是古代地名,即今新疆库车。龟兹是西域人员往来在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龟兹音乐吸收融合了许多西域诸国的音乐,也吸收中原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龟兹乐约在南北朝时传入内地。
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与疏勒相接,东与焉耆国(维吾尔文Qarasahr)为邻,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区。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之大将吕光灭龟兹,将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亡后,龟兹乐分散。后魏平定中原,重新获得龟兹乐。到了隋代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三部。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开皇中(590年),龟兹乐器大盛于朝野。当时著名乐师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人,精通龟兹弦乐、管乐,新声奇变,公王之间,争相慕尚。 隋大业中(611年)隋炀帝定《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重要的也为《龟兹伎》。《隋书·音乐志》记载龟兹乐有七声:宫声、南吕声、角声、变征声、征声、羽声、变宫声。龟兹音乐舞蹈对唐代也有重要影响。唐朝设乐工196人,《新唐书》记载“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属舞筵四隅,以合节鼓。大鼓部,以四为列,凡二十四,居龟兹部前”。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云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籹鼓、铜钹、贝、弹筝、候提鼓、齐鼓、檐鼓等二十种。
龟兹琵琶七调,据历史学家向达先生考证,其起源于印度北宗音乐,其中龟兹乐娑陀力(宫)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Shadja,般赡调(羽)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Panchama调。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
2.西凉
西凉是今甘肃西北部的古地名。十六国后期,在西域吐鲁番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小朝廷,它们分别是高昌北凉与伊吾西凉。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422年西凉王室后裔李宝西渡流沙,占据伊吾(今哈密),建立伊吾西凉(又称后西凉),442年投降北魏,李宝为伊吾王。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440年北凉王室后裔沮渠无讳西渡流沙,占据高昌(今吐鲁番),建立高昌北凉(又称后北凉),460年被柔然所灭。西凉乐实际并非只是西凉音乐,而是吕光等人占据凉州,在龟兹音乐基础上,吸收中原汉族音乐,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的音乐。后北魏太武帝平定凉州,将它带回,称之为西凉音乐(《旧唐书·音乐志》)。
3.高昌
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北魏与高昌来往,高昌乐传入内地(《隋书·音乐志》)。高昌故城坐落在火焰山脚下,木头沟畔的哈拉和卓乡,西距吐鲁番市40公里。据史书记载,高昌城市中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城内的建筑布局与当时长安城相仿。全城人口达3万,僧侣3千。高昌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高昌城为“丝路”重镇,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回鹘高昌、火洲等长达1300余年之变迁,于公元14世纪毁弃于战火。《旧唐书·音乐志》对高昌乐有如下记载:“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二,横笛二,筚篥二,琵琶二,五弦琵琶二,铜角一,箜篌一。”可见舞人和乐队所奏乐器中箫和腰鼓是中原乐器,也有西域各国如波斯、印度的乐器。高昌乐兼收并蓄东、西方音乐文化,博采众长,使高昌乐舞丰富多彩,受到人们的青睐。
4.康国
康国在今中亚撒马尔罕附近,属乌兹别克斯坦。自北周武帝聘北狄女为后,康国乐随之传入,其歌曲有《戢殿农和正》,舞曲《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拨地惠地》等,乐器有笛、正鼓、加鼓、铜钹等(《隋书·音乐志》)。
5.安国
安国是中亚古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尔地区,北魏平北燕(公元436年)安国乐传入中国,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袛》,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正鼓、铜钹等(《隋书·音乐志》)。
6.疏勒
疏勒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绿洲中部,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北魏平北燕(436年)得疏勒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隋书·音乐志》)。
7.天竺
天竺即印度的古称。天竺是古代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梵文Sindhu音译)。《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大唐西域记》)。天竺乐在张重华据凉州时(364~353年),就有天竺乐传入中国,其歌曲有《沙石疆》、舞曲《天曲》等,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三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隋书·音乐志》)。
西域音乐在此段历史时期广泛传入中原,有以下原因:其一,战事频繁。在相互争战中掳获其大量乐工与乐器;其二,“和亲”。由于国家关系,统治者常常以“和亲”来达到媾和的目的,尤其是北朝统治者常娶北狄女、西域女子为皇后,入国时即带有大批乐工;其三,经商。中原经济在此时处于非常活跃的局面,西域各国不断有人来通商,这些人因爱慕中土,而常居不返(《洛阳伽兰记》),其中有许多人长于音乐,如北魏时曹婆罗门一族,善弹琵琶,就是例证;其四,佛教东来。佛教约公元前后传入我国,而到西晋南北朝时,寺院林立,佛教音乐(包括器乐与歌舞)大量传入,并与汉族音乐结合,产生不少混融性的中国佛教音乐(《高僧传》《隋书·音乐志》)。西域音乐的广泛传入,与固有的汉族音乐相结合,产生出各种各样音乐体裁与形式,乐器及乐曲也被汉民族使用与汲取,为我国音乐在隋唐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田可文,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现兼任中国音协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已出版《音乐历史观与研究模式的求证》《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亨德尔》《宋辽金夏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音乐通史》《音乐评论的视域》《安徽音乐文化的历史阐释》等著作24部;发表有音乐史学理论、音乐史研究、音乐编辑学、宗教音乐研究等论文百余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现代艺术鉴赏词典》《现代音乐欣赏词典》《音乐百科辞典》《中国音乐词典》等词典条目的撰写。其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中国音乐史》2008年度被评为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所撰写的《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他指导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论文,在近年来12人次在全国与湖北省获一、二、三等奖,或优秀硕士论文。
来源 | 学习强国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