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颖:礼乐文明照耀中华,我接续我传承

时间:2024-11-11 浏览:69

 作者:曹梦颖(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


我有幸参加了敬德书院2024年“中小学礼乐文明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明晰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地位在全球的上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显得越发重要。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树,地面上的枝干和树冠不断地壮大,土里的根就越要向下扎得更广、更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对礼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也显得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

 

说起“礼”字,大多数人可能受现代古装戏的影响,误认为“礼”就是磕头作揖、屈从奉迎等,影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其实礼乐文明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与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儒家重礼,不仅源自对“礼”之本源的追问,更怀揣对于制度、礼节蕴藏的内在道德问题的思考。其显著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外在言行举止符合温、良、恭、俭、让,遵循相应礼法和礼义,明礼和守礼,也要求涵养内心的德性修养。因而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道德教化和遵循礼义相携并进才能使百姓各守其义,各尽其责,久能成化。

 

这种文化背后蕴含的是人可以在道德修养的影响下对自己的外在行为规范进行选择和把握,以“致乐以治心”探寻内在心灵的平和,达成“爱敬想成、礼宜乐和”的祥和之态。这既是人之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自我尊严的体现,更是主体文化品格之所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图片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由此可见,“和”是“礼”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礼乐,分开来看,礼尚别异,乐主和合;若礼乐合观,其追求的最高精神与境界就是中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将中和视为这样一种最高境界。也就是说,礼别异,乐和合,礼乐相互为用,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孔子自觉地倡导“和”,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向往“大同”的理想。我们读《礼运》就能明白,孔子所谓“大同”,正是一种“太和”的状态,而决非“全同”。所以说,儒家的礼乐文化其终极追求就是达到社会和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个人修养,追求自身内外的和谐,这是我毕生的追求。近代学者谢幼伟先生说:“孔孟教人,亦首重礼。”孔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自幼生活在“周礼尽在”的鲁国,“为儿嬉戏,陈俎豆,设礼容”,“入太庙,每事‘问’”,成为礼乐修养极高的君子。他“温良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些弟子眼中的孔子形象,正是礼乐熏陶的结果。礼乐能够由内而外地发挥修身作用。梁漱溟先生曾经呼吁:“大兴礼乐教化,从人的性情根本处入手,陶养涵育一片天机活泼而和乐恬谧的心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要将之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引领学生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都能感受到音乐之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礼乐对于人际关系而言,就是追求人际和善。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礼乐能够非常微妙地调节好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尽管陌生人的交往日渐增多,但是礼乐的功能就是让陌生人能够迅速建立起情感互信,发挥良好沟通交流的作用。这其中的奥秘就是礼所表达的尊重感,乐所表达的亲近感使然。

 

学生长期在礼乐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学习礼乐文化后能够知尊重,重礼仪,在生活中不论跟老师长辈相处,还是跟朋友同学相处都能起到非常规范的指导作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也能做到与身边人以礼相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礼乐对于家庭建设而言,就是追求家庭和睦。古人一般所谓“家”是大家族,不像今天的核心是小家庭,因此所谓“齐家”并不容易。礼乐的功能就是明确每个家庭成员的伦理角色及其责任与义务,此所谓“正名”,继而通过各种家族礼仪活动将家庭成员团结在一起,再经由家规、家训、家教塑造良好家风,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氛围。在家既要讲规矩,又要有温度、有情义,如果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职,那么这个家庭自然可以和睦温暖。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家和万事兴”。孩子在幸福的家庭里成长对于好的性格塑造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更影响其长大后对自己家庭的家风树立。

 

图片


礼乐对于天人关系而言,就是追求天人和顺。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有机联系、持久和谐。在中国哲学看来,万物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无不关联。北宋大儒程颢在《识仁篇》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礼乐文化之下,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当人与自己、家庭、社会、自然等都能以礼乐处之的时候,便实现了和谐,推其极致便是“太和”的境界。在曲阜孔庙,有一座明代嘉靖年间树立的牌坊,上面刻着“太和元气”四个大字,这个“和”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和人格,也最能体现礼乐的境界与追求。

 

礼乐文明经世代传承绵延至今,先师的智慧依然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有义务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对下一代进行礼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授。秉承先师的思想,把礼仪道德教育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在学习乐谱、学唱歌曲、认识乐器、欣赏音乐、知识拓展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注重将礼乐文化与之进行有机的融合。以礼乐文化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更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华夏传人,我们都应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礼乐文化对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都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更是重中之重。

 

为礼乐文明照耀中华,我接续,我传承!


图片



(本文刊于《博文约礼——2024年中小学礼乐文明教育课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