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教员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不同。教员可能更多是教书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教师则不同,他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且教学生做人不能脱离教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现实中,有老师抱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不愿学。也有的教师非常关注对教材教法与课程的研究,但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对此,陶行知先生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若老师只是教书传授知识,无异于贩卖的商贾,是非常可怜的。”
二是价值追求不同。教员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更多追求学习与知识对学生的实用价值,如能拿多少分、得多少奖、获得何种功利报酬,是以 “用”为导向;教师当然也要追求“用”,但在追求“用”的基础上,更追求“真”,强调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不同,争取一种价值观的塑造。信息社会或数字时代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信息过多,然其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况。由于大模型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经越来越容易,甚至是免费的。但如何分辨知识和信息的真与假则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的重要问题。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信息社会中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成本是很低的,但消除虚假信息所需的成本至少是制造成本的6倍。从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出发,很少有人愿花精力消除这些假信息,由此导致社会上不真实信息越来越多。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判别知识的真假。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体现了教师对“真”的追求在当下的意义。
三是格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提出,教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中要有“大格局”,要把课堂、校园与国家、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和趋势相结合,让学生在小小的课堂和方寸黑板前看到整个世界和未来。教员可能只是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考试如何能够获得高分,如何能够得到更好的名次,等等。而教师则能够从更加恢弘的视野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他们拥有非常广泛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从比较普遍的联系与综合中获取与理解知识。对此,夏丏尊先生说道:“吾人于专门职业以外,当有多方之趣味。军人只知军人之事,商人只知商人之事,彼此谈话至无共通适当之材料,其苦何堪?为将来之教师者宜注意及之。酱之只有酱气者,必非善酱;肉之只有肉气者,必非善肉;教师之只有教师气者,必非善教师也。”意思是教师若仅为教书匠、仅知道专业内一点知识,绝非好教师。只有将知识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及世界发展宏大变局结合起来,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增值,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