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之道及其启示——温故知新,教学相长

时间:2025-04-19 浏览:16

作者:刘强(同济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前  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之道亦可称作为师之道。为师必先为学,故教育之道自然以为学之道为始基。换言之,师者必从学者来,一个好老师首先一定是好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师者”,儒家的教育之道又是怎样的呢?这个话题似小实大,下面我们就结合经典文本,择要做一介绍。

古语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上》)分明将师者分为“经师”和“人师”两种境界。究竟该如何区分“经师”和“人师”呢?我们可从《论语》中找答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是孔子对“师”的经典表述。“温故”与“知新”并非简单并列关系,而是一递进关系,两者中间的“而”,既可作连词,表递进关系,也可作助动词,训为“能”。朱熹注称:“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1]显然是把“温故而知新”当作“人师”的必备素养的。子夏也说:“日知其所亡,月勿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这里“日知其所亡”相当于“知新”,“月无忘其所能”则是“温故”,子夏有此良知良能,故后来终成儒门一代宗师。


《礼记·学记》是最早的一篇教育学文献,其中多次提到“人师”。如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显然,“记问之学”是指只能“温故”不能“知新”的死记硬背。“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一个好的老师,必须知道在何种情况下教育比较有效,何种情况下教育已经失效,这又涉及教育学的深层原理。前引“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博喻”,孔颖达解作“广晓”。一个好老师,要善于打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也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否则,就只能做“经师”,而不能做“人师”。“经师”,大概相当于所谓“专家”,而“人师”应该是“通人”。“经师”只面向文本和知识,可以著书立说,授业解惑;而“人师”却能通过“教书”以“传道”,通过“传道”而“育人”。就此而言,汉代许多五经博士充其量只能算是“经师”,而历代兴学传道、泽被后世的圣贤人物才是真正的“人师”。同理,西方那些著作等身的“哲学家”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等少数人外,恐怕大多也只能算是“经师”了。所以,黑格尔讽刺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不过是“经师”对“人师”的基于误解的“酷评”罢了,钱锺书谓其“无知而掉以轻心”,[2]真是一语中的!


图片


好的老师必须好学与善学。孔子所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便是好学之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则是善学之境。善学不是指对既有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可以“师法”的人和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这句耳熟能详的经典格言其实大有深意在焉。它是对“师”之内涵的“下沉式释放”,言下之意,虽然“人师”难求,但师者却无处不在,每个人皆有长处可供“师法”。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意味着认识自己的短处,这样的人反而更容易进步。《淮南子·人间训》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


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孔子皆自叹不如,但三人却以孔子为师,追随终生,原因就在于三人有“能”,而孔子有“道”。根据孔子“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的自陈,可知此道正是“中道”。“中道”虽然是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但具体到“师道”,便是孔子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礼记·学记》有“择师不可不慎”的告诫,实则也等于说,“择师”如“择善”,能够“择善”,便是能够“择师”。因为“善”无处不在,故“师”亦无处不在。能够“择善而从”,则“不善”亦有“善”处。《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师资”一词盖由此而来。又《尚书·商书》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论语·子张篇》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杜甫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韩愈也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似此,都是强调为学者应取长补短,转益多师。


因为“无常师”,故能“教学相长”。《礼记·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阐发“学”与“教”相辅相成之关系极为明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注:“《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可见,“教”与“学”密不可分,故“学记”者,实亦可谓“教记”也。


所以能“教学相长”,“自反”“自强”固然是一方面,但就教学而言,又与师生间的问答互动有关。盖有学必有疑,有疑必有问,有问必有答。前引“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句,其原来的语境如下: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


细审文义,不难发现,“善待问”其实就是“善答问”,“记问之学”相当于“不善答问”,而“必也其听语乎”,则是“善答问”的另一种表达。类似的说法亦见于《易·系辞》:“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荀子·劝学》也说:“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响)也。”由此可知,能“听语”和“善待问”,其实就是“君子如响”,作为老师,也就是要能应机设教,应声答问,如钟之待撞,鼓之待捶也。


话又说回来,“教学相长”是相互的,老师的“善待问”,必以学生的“善问”为前提,所谓“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不叩不鸣”也。如果把老师比作钟,学生就是“撞钟”人。孔门弟子中,如子贡、子路、子张、樊迟、宰我等,都是很好的撞钟人。偏偏孔子最欣赏的颜回,曾引起孔子的感叹:“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不过,把这两章连起来看,则颜回的“不违”看似“不叩”,但其“无所不说”和“亦足以发”,恰恰说明他对老师所说的道理,无不默识心通,心悦诚服,这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境界,反倒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君子如响”!


图片


注 释: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页。

[2]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页。


(本文节选自刘强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之道及其启示》)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