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进阶式发展

时间:2025-03-21 浏览:9

图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快速迈入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冲击着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产业变革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积蓄力量,培养后备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我国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彰显中国人智慧,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和技术发展的绝对话语权。


从现实需要来看,人工智能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重在高等教育。但从长远来看,基础教育则尤为重要,需要基础教育领域早谋划、早设计、早投入、早培养,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引导中小学教师从学习人工智能、走向应用人工智能,再到创造人工智能。



01


学习人工智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刚刚进入我们的生活,大数据、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机器人、虚拟数字人等作为“新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对教师与学生而言,大家似乎都处于同一起跑线,需要经历从0到1的认知发展过程。


一方面,中小学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编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开发形态多样、动态更新的配套课程资源,及时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各种工智能资源和工具,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和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统筹开设通识类、应用类、研究类等进阶式人工智能教师培训课程,通过大模型打造高水准AI教师,人机协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



02


应用人工智能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景,必须率先规划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首先,学校需要加快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全市教育系统“云-网-边-端”一体化基础设施,引入自主可控的开源AI框架和工具,支持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重构从教师备课到作业批改的教育流程,为教学全过程提供智能技术支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建立智能技术赋能的新型教学生态环境,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资源、工具等全方位应用,推动教学的深层变革。


其次,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重在赋能学生发展。教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AI技术必须赋能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音视频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设计丰富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形成虚拟与现实交互转换的学习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人工智能应用要着力教育环境重塑与教学方式变革。学校要鼓励教师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体,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融入跨学科、大单元与项目式教学设计,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构建新型“师-生-机”关系,构建智能化教与学新样态。



03


发展人工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基于算法、算力和数据的各种大模型纷纷涌现,可谓时不我待,日新月异,大大推进了人工智能技术更新与发展进程。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据通用大模型。通用大模型需要通过海量数据进行长时间训练,最终通过非常复杂的模式和特征表达一定的语言智能、图形生成、逻辑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要获得更加深层的发展,还要依据大量的行业大模型。


教育行业大模型建立,需要教育系统人员的广泛参与,需要高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和学校等广泛合作,共同研发教育大模型训练。垂直专属大模型的研发将是更为复杂的、更为艰苦的、更为漫长的,不仅需要高科技技术人员参与,更需要教育行业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


教师则恰好是这样的专业人员。因此,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的建设,需要中小学教师的深度参与,边研发边测试,边应用边调整,边实践边推广。同时,也鼓励更多学校建立各种灵活好用的“教育智能体”,并在各种教育应用智能体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反复应用,生成更多分领域、分类型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产品,科学地推进教育行业大模型的建设,逐渐形成人工智能在教育系统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应用。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