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董平老师说阳明:王阳明其人——格物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平
编者按:
王阳明在12岁时就立志要读书做圣人,认为这才是读书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他15岁时,就曾独自一人去考察居庸关,居庸关在当时属于军事要塞,王阳明来到这里考察边关地理环境,并且做了很详细的记录。从这以后,他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就一定要去勘探地形,了解这个地方的山川地理结构,通过画图,并做好记录。 王阳明从居庸关回来以后,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从居庸关考察回来后,他很细致地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某一天早晨,等他父亲要上朝的时候,王阳明认真严肃地从袖子里取出一卷书,想让父亲呈给皇上。父亲问他,“这是什么?”王阳明说,这是我考察边疆要塞的报告,如果将来我们要应对外族入侵时,应该在哪里布防,在哪里布阵,我在这个报告里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一定会对我们国家有益处的。然而,父亲听后,狠狠地训斥了王阳明一番,同时教训他说,“你应该多读点书,以后自己向皇帝上书”。经此一事,王阳明也下定决心好好读书,所以接下来也就有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王阳明便开始读“四书”,而《大学》开篇就讲到了“格物致知”,他突然领悟,原来古人已经把道路指明了: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从“格物”开始。朱熹认为宇宙当中有一个根本的理,这个就是“一本之理”,有了它,我们才能解释世界上事事物物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别的任何样子,它是在天地之间最根本的道理,其它那些千千万万的事物都有得于这个最根本的理,才能解释其存在,所以这也叫做“理一分殊”。 朱熹认为,如果我们要想真实地了解这个“理”,我们只能从分殊之理开始,这才有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只有不断地格,还原单独事物的理,最终通过积累,达成对于一本之理的豁然贯通。所以,王阳明认为这个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终有一天,我会对天下所有的物都明白了。 王阳明父亲当时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说,既然一草一木都有这个理,那我就从竹子开始吧。于是他就和同学商定去“格竹”,那位同学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最终放弃了。王阳明觉得这是精力不足的缘故,于是他决定亲自去不分昼夜地“格竹”,连续七天后,他自己也病倒了,等醒过来以后,他叹息说,看来做圣人是有份的,不是人人都做得了圣人的,我格一个竹子的道理都还没格出来,要格尽天下事事物物,把天下事物的分殊之理都还原出来,达成一本之理的豁然贯通,要格到什么时候呢? 王阳明16岁“格竹子”失败的经历,实际上是他最早开始对朱熹学说表示怀疑的起点,他开始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促成他与朱熹思想最终的分道扬镳。
(文字部分根据董平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专栏 敬德讲堂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