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菊: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的内涵和着力点
编者按:
9月28日-29日,海淀教科院与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文化书院、中华书局联合主办了“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作为重要参会学者,刘绪菊所长为本届论坛提供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并做主题演讲。其鲜明的观点和缜密的思考得到了与会校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现结合演讲,节选部分文稿内容,以飨读者。
刘绪菊,济宁市教科院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曾先后获得荣获国家级优秀园丁奖、济宁市第一批学科带头人、济宁市青年科技人才、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山东省第一批齐鲁名师等荣誉称号 。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育人,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具备幸福的根基,从而幸福地成长。育人像栽种树苗、孕育花朵一样,要有一个丰厚营养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院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通过书院的广泛传播,可以推动其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从而让所有人获得她的滋养,特别是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文化之根从小立正、扎深,茁壮成长。 ——刘绪菊 孔子教育思想中“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举一反三、严慈相济”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教之道应可以有效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在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探索现代学校建设的内涵具有积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就必须找准现代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的内涵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养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精神。我们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的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呼唤也是教育使命。在“仁爱”教育思想下,教师应以“爱心”育人,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做到“有爱无类”,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在育人过程中落实“自由、平等、公正”的核心理念。同时教师要培养孩子努力做一名具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青少年,要爱父母,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做到崇真向善尚美;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当今,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破解“有教无类”的困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尤为突出,我们要尽力尽快实现在城乡、地区、阶层间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在同校、同班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密切注意观察和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 首先,教育的起点应该在学生,学生因身心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差异。其次,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教育。最后,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避免教育模式化;孔子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愤悱启发教学思想。孔子作为施教者极大地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他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积极自觉思考、急需施教主体帮助的基础上的,他的启发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足以让我们从中借鉴有益的营养;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教会学生思考,还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另外还要避免空想空思,要在广泛学习基础上“学思结合”。针对“知行统一”,学习过程可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自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教育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 教师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启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孔子教育思想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提倡君子内外兼修,行端表正,孔子君子之道对现代教育的启发有三点:第一,教育以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第二,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注重对学生现实生活德性的塑造,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第三,注重人内在心灵和外在表现的统一,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表里如一。 正是由于孔子教育思想这样丰富的内涵,才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挖掘其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现代学校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着力点 如何在现代学校建设中传承孔子教育思想呢?围绕这一思索,我市率先开展并持续进行了“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实施 进行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创新,是开展“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的着力点和核心。只有在课程改革中遵循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落小、落细,才能有效推进实现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 在课程改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该校构建了体现孔子教育思想“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新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中加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校本课程“走近孔子”、 社团活动“菁莪书院”。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走近孔子”教材分为故事卷、家乡卷、君子卷、经典诵读、新六艺。课程实施通过课堂学习、学校活动、社会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围绕课程改革,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星级评价、“晨诵、午读、暮省”、“35+5”等推进策略。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关注身心健康,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特长人才。 2 立德树人培育少年君子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仅在彰显孔子思想的《论语》中就107次提到“君子”,这些“君子”都有一些共性,就是德高贤能,可见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培养君子是其育人的目标。“君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现代君子应该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济宁教育立足培育时代少年君子,凸显出孔子教育思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特色。各实验学校把“诚朴、刚毅、乐观”做为现代君子人格的三块基石,开展“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的活动,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人格教育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家庭为主阵地。君子行动有六个主题,分别是: “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刚毅乐观,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围绕六大主题,设计了36个行动方案。通过这六大主题教育,培养了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行端表正”、“知行统一”的君子之德,塑造了学生健康自信的心理与高尚健全的人格。 3 孔子文化营造儒雅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影响力,也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济宁教育高度重视儒雅校园文化建设,培植“修己安人”的理想人格。尤其是近年来,济宁市以“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为宗旨,充分发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全面启动了以“诵读先贤经典,培育当代君子”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大力营造传统文化特色校园文化。 济宁市100多所中小学整体凸显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曲阜杏坛中学、书院街小学、实验中学、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等,这些都是孔子思想联盟校,这些学校都以“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为目标,建设“儒雅学校文化”,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学做儒雅家长、开发儒雅课程等。而嘉祥县实验小学则将曾子的孝德文化做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进行校园孝德文化建设,让孝道美德滋润孩子的心灵。这些建设探索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情调,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节选自刘绪菊《孔子教育思想视域下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题目为编辑自拟,个别文字略做调整。) 专栏 学术论衡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冬 冬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