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韩星教授一起读《论语》:《论语》中的仁礼中庸思想(中)

时间:2025-06-28 浏览:3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韩星


图片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_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_


1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


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图片


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图片


2

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总结春秋德礼思潮,

提出了“德治”“礼治”的治国思想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孔子的德治思想内容很丰富,仅基本上是在“为政以德”的总体治国原则下,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重道(导)德齐礼,轻道(导)政齐刑,即重德轻刑的主张。


《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说以“德”的原则为政,就会如同北极星一样,自在其所,而群星都拱卫于四周。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具体的包括“博施济众”“宽厚”“信”“选贤用能”“节用爱人”“敬事”“公平”,等等。


《学而》载:“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领导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应当认真地处事而守信,节约费用而爱民,役使百姓要根据时令。


《尧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


宽厚就能得到民众;勤奋努力,就会有业绩;办事公正,百姓就会高兴。还表现在对待异族上,据《季氏》载,季氏要伐颛臾,孔子不以为然,说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与三代传统一样,孔子仍然把“德治”的关键放在统治者“身”上,也就是说,“德治”之“德”,主要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即当政治国者应以自己的道德表率和示范作用来教育和感化百姓,而不是把目光朝下去要求百姓。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孔子训“政”为“正”,说明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道德教化,即使君民俱“正”。统治者正己则能正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除了重视德、礼,孔子也没有忽视政、刑在治国理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朱注:“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礼,谓制度品节也。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可见,孔子认为在治国理民过程中,德、礼与政、刑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过,在这四者当中他是有先后的,这就是德、礼为先,政、刑为后。


孔子先德、礼,后政、刑的思想还体现在下面几个关系上: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他主张先经济后政治,也就是先富后教。冉有问为政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孔子回答是民富起来,而后再进行教化。又子贡问为政,他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同样把足食放在首位。


在惠与使的关系上,他主张先惠后使。孔子认为使民是必然的,但不能无条件地使,应该是先惠而后使,“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慈惠就足以使唤人。

在教与杀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以直正枉,先教而后杀。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鲁哀公问:“怎样做就能使老百姓服从?”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放到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上来放在正直的人上面,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


季康子问:“如果杀了坏人来成就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执政,哪里用得找杀人?你想让百姓善良百姓就善良了。”


图片


3

孔子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情”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孔子是: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意谓不仁的人,怎么能谈得上礼乐呢?援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张“居处恭”(《为政》),“貌思恭”(《季氏》)但反对过分做作的恭顺: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花言巧语,脸色多变,十足的恭敬,左丘明以此为耻,我孔丘也以此为耻。因此,要做到恭,必须依礼而行。


有若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


恭敬接近礼法,就会使人远离耻辱。

 

“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孔子主张敬父母,在孝养父母的同时要有敬,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敬上,赞扬子产“其事上也敬”(《公冶长》);敬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同上)。他自己也在行为上表现了以礼而行的恭敬,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乡党》)等等。

 

“情”这个字虽然孔子没有直接讲过,但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主张行礼必须灌注以真情的。当他的学生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时,孔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把“三年之丧”的传统礼制精神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在祭祀中,他也一直强调一种虔敬之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而并不在乎鬼神的有无。


4

如何实现以礼治国?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


当孔子与学生游卫时,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这一主张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为此,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


“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至于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倡导的礼,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该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不能“自诸侯出”,更不能“陪臣执国命。”(《季氏》)由于法治与礼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有对立的,所以孔子站在维护礼治的立场上反对晋铸刑鼎,这说明孔子确实有保守倾向。

图片


图片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学刊》<2019年冬刊>,原文刊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第十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