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睿哲:从民俗视角切入《红楼梦》阅读教学初探

时间:2024-12-28 浏览:11

作者:宫睿哲(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广西师大出版社曾在微博上做过一次“死活都读不下去的书”调查活动,结果《红楼梦》位居榜首。与网友的“阅读困难症”形成反差的,是《红楼梦》宏博的内涵,伟大的艺术成就,古老的历史,纷纭的疑点。它的文学、社会和历史价值都毋庸赘言。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面对的群体是未满18岁的少年,他们的人生经历、对社会的体察、对世情的了解以及文学感悟力可能还不及一些网友。笔者调查了所教班级的学生,在上高中前读过《红楼梦》前八十回并且非常喜欢这部书的同学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0%,其他同学也有读过前几回觉得距离太遥远、读不懂就放弃的,也有硬着头皮读下去但完全不知所云的,也有出于畏难情绪一回都不曾读过的。


如何实施《红楼梦》的有效教学,成为摆在笔者面前的重要课题。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第一条中提到“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这给了笔者一个崭新的思路,是否可以从民俗研究的角度切入《红楼梦》这一部“百科全书”的教学呢?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自发地形成发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寓意以及独立性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劳动、对于社会、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共同的看法,形成一种潜在的较一致的心理定势”。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将民俗大致分为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它们广泛地存在于《红楼梦》中,而且有很多小说中的民俗延续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共通性使得民俗成为能够拉近作品与读者距离的一根红线,而且民俗活动本身便是丰富而有趣的,易于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另外,《红楼梦》还有一个异于一般小说的特质,即它的情节性并不强,这就使得片段化、以点带面的阅读成为可能。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可以以民俗活动为一条线索,串联起部分《红楼梦》章节的阅读。


图片


01

节日风俗见主旨


《红楼梦》中写到了元宵、清明、芒种、端午、乞巧、中秋、重阳、除夕等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自古至今世代相传,也各有其节日风俗。如元宵赏灯猜灯谜、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元宵节在《红楼梦》中有三次重点描写:第十七、十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两回中的元妃元宵节归省、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的元宵节猜灯谜和第五十三、五十四两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的元宵家宴。这三次对元宵节的描写各有侧重,共同呈现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趋势。


元妃省亲可以说是没落中的贾府的最后一次辉煌,当阖府倾尽全力建造大观园、迎接元妃归省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璀璨夺目的元宵佳节:“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写院内园中赏灯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诸灯上下争辉”描沿河两岸的玻璃世界,珠宝乾坤。面对如此豪华的内外花灯装饰,元妃太息奢华过费,也暗示了贾府因靡费而走向衰落。另外,本回元妃省亲是贾府极荣耀的大事,也可一解元春的思亲之情,理应处处欢笑,但曹雪芹却写元妃几番“滚下泪来”,欢喜热闹的赏灯外表之下是元春的思亲伤己之悲和对家族前途的担忧,喜中含悲,埋下伏笔。


第二十二回中涉及了元宵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猜灯谜。这一回中,贾府四春所做灯谜谜底分别为一响而散的爆竹、打动乱如麻的算盘、漂泊无定的风筝和孤寂清冷的佛前海灯,从这样的谜底中,贾政察觉到了不祥之意,以至“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悲伤感慨”。曹雪芹也似安排好了“原应叹息”四春的命运,使得她们今日所做之灯谜成了今后各自命运的谶语,一样的乐中写悲,在欢笑中预留悲音,引人慨叹。


第五十三回开篇已铺垫了节前宁国府入不敷出的窘境,五十四回再写荣国府开宴听戏等元宵节下的活动,也多凄凉之意。这次元宵佳节的“乐”已颇为勉强:主要活动由之前的观花灯、猜灯谜变成了击鼓传花讲笑话,其笑话见出婆媳妯娌等俗事纷扰、强逗人乐之意;其间又穿插了鸳鸯、袭人之母的丧事;加之亲族出于各样原因不愿来赴宴,致使本应热闹的家宴变得冷清;再加上凤姐的笑话以“聋子放炮仗——散了”做结;在在显示出这一个元宵节的悲戚之意。此时的贾府,败象已现。


可与五十三、五十四两回做对比阅读的是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本回故事发生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当年的大观园文宴之乐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还了。在一派萧煞中,中秋节又到了。本回开端写到了甄家被抄;中间贾母吃罢素斋后下地行食时又发现白粳米饭不够,王夫人解释说庄上的米不能按数交;加之尤氏看到家中子弟腐败堕落;可以说,贾府政治的、经济的、内部的三重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十四日先摆家宴,“疑心生暗鬼”,在赏月作乐、吹箫行令之际,听到祠堂中的声音,吓得众人都觉着凉风飒然,月色惨淡,阴森森地可怕,兴头自然没有了。十五正日子,在山顶凸碧山庄赏月时,座中半壁空着,人少了,冷落了。仍旧是“击鼓传花”,更加是勉强应酬来取乐贾母了。再到黛玉、湘云在凸碧山庄联句,那更是另一种凄凉了。


《红楼梦》有很多的章节写节日,在这样几个典型的节日民俗活动描写中,曹雪芹已暗让悲意渐渐浮上水面、弥漫开来。在进行这一部分阅读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章节,课上围绕“喜”与“悲”之间的转换展开讨论,进而去讨论、理解曹公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图片


02

娱乐习俗衬人物


除节日外,《红楼梦》也多次描绘了贾府中的日常宴饮等娱乐习俗,从这些场合中不同人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窥见红楼梦中人各异的性格和形象。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描写了众芳掣签饮酒的娱乐活动。如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宝钗掣中牡丹花魁,正合自己“艳冠群芳”之姿,雍容华美之气;“任是无情也动人”亦合宝钗外热内冷之性。座中李纨抽中“竹篱茅舍自甘心”的老梅,合其寡居抚养幼子、不与人纷争之特点;湘云掣中海棠,合其醉卧海棠树下的故事,香梦沉酣,亦可窥其女中豪杰之性格;黛玉掣中芙蓉,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红楼梦》的美感和韵致正在此处,看似平常的日常游戏,作者却独具匠心地给每个人安排了与之最为相称的花签。


这一回以花喻人,颇有承前启后之功,在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别找到人与花的对应关系,再鼓励同学到原文中去寻觅此人对此花的蛛丝马迹。同时可补充台湾林怀民云门舞集的《红楼梦》,也是用到了相同手法,为十二位舞者设计款式同一,但分别绣有不同花枝的斗篷来代表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就是以其极具象征性的美感,丰富了我们的审美层次。


再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提到的“射覆”与“拇战”两种酒令,前者湘云限了“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如此复杂的规矩,这些闺阁才女们行起来也行云流水、别致风雅;而才学不及小姐们的丫鬟如袭人、平儿等则玩起类似划拳的“拇战”,“叮叮当当只听得腕上的镯子响,……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好不热闹!”《红楼梦》写人有章法,小姐丫鬟们各各动人,却也归得出不同身份的不同修养。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也是写酒令特别精彩的一个片段,牙牌令与射覆等雅令不同,是一种通行之令,游戏性强,借助牙牌来完成,鸳鸯拈出一副牙牌,“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这便是牙牌令的规则,从其“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可以看出,此令较为通俗,唯一的要求便是叶韵。此令行来,贾母与薛姨妈的“头上有青天”、“一轮红日出云霄”、“织女牛郎会七夕”、“世人不及神仙乐”通俗易懂,涉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等,符合二人有些文化又算不得有才情的人物设定;湘云的“闲花落地听无声”、宝钗的“水荇牵风翠带长”、黛玉的“仙杖香挑芍药花”则见出风雅才情;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既符合其庄稼人的本色,也可见出她为了哄贾母开心而故意逗笑取乐的情景。一场牙牌令,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更精妙处还在于,黛玉为了免罚冲口而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一个出自《牡丹亭》,一个选于《西厢记》,当听到头一句时,宝钗便回头看了黛玉一眼,说明这些闺阁小姐的“禁书”,不但黛玉读过,宝钗也曾读过。可宝钗还苦口婆心地劝黛玉改“过”。这些微妙之处,均在曹公的民俗描写中轻轻带出。


在教学中,笔者带学生还原这些场景,比如分角色朗读、改编成剧本演出等,帮助学生真正感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将这些游戏引入班会,以“酒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盘活学生的诗词积累,一举两得。


03

人生礼俗品细节


《红楼梦》中也颇多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俗。如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提到的诞生礼俗——抓周。


宝玉衔玉而诞,实乃一桩奇事,再加上他是贾政与王夫人的老来子,家下定是视若珍宝,冀其有成,偏偏在抓周之时,“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便不甚爱惜”。抓周又名“试儿”,婴儿抓取的物什随机性非常大,只为取一个好口彩,可宝玉却一把抓了脂粉钗环,与贾政希望他担当门楣的希望背道而驰,所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这一诞生礼俗的细节,即为整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奠定了基调,后文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频频骂宝玉“蠢材”“宝玉挨打”中贾政将宝玉打得半死等情节都离不开宝玉的秉性和贾政的期待这一对矛盾。


再以丧葬礼俗为例:秦可卿的葬礼是曹雪芹原著里唯一写到的十二钗葬礼,规模之大,仪式之繁,令人咋舌。民俗学家对这样不合规格的葬礼细节进行分析,使之成为了贾珍与秦可卿不正当关系的注脚。大排场的丧葬礼俗会因人多繁杂而终落得一个“十分热闹”便散了,反倒是个人层面的祭奠更见情深。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宝玉逃了王熙凤的寿宴到城外去祭奠金钏,因不应该对一个婢女有如此行为,故而扯了一个北静王爱妾丧事的谎,再加上对香的讲究,要寻一个干净之处的尊重,处处见出宝玉这“情种”的一腔深情。晴雯去后,宝玉更是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这篇诔文明悼晴雯,实则暗写黛玉的人格悲剧,更是写给《红楼梦》一书中所有女子的一篇诔文,诚如第七十九回脂砚斋批注:非诔晴雯,诔风流也。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提示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品味曹雪芹如何在细处写人、写情。一部洋洋洒洒的《红楼梦》,在细微处却丝毫不见一点漏洞与破绽,处处值得玩味品咂。


图片


04

物质民俗映文化


物质民俗指的是“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一部《红楼梦》,几乎囊括了此处提及的全部物质民俗。


这些物质民俗很多是现在依然保留下来的,也有一些同学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就有所关注,比如陈安澜同学在做课前演讲时就把眼光瞄准了“居住民俗”,她演讲的主题是“四合院文化”,她根据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勾勒了荣国府的建筑布局,并以之为例讲解了我国四合院所反映出的保护隐私、内外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讲究。四合院的这些“规矩”除了符合建筑适应自然环境的要求外,也折射出了儒家的思想。王昕萌同学作为饮食文化协会的会长特别关注了“《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并以此为课前演讲的内容,按图索骥,给同学们分享了 “茄鲞”“酒酿清蒸鸭子”“火肉白菜汤”“豆腐皮包子”等肴馔考究的制作方法,更结合文本为同学们解读了这些美食所映出的《红楼梦》养生文化及人物性格等。对中医药颇有研究的钟逸霖同学还做了一次“《红楼梦》与中医药”的讲座,从黛玉和宝钗分别服用人参养荣丸和冷香丸入手,分析黛玉先天不足(寒)故需以药滋阴补气,而宝钗胎里带来一股热毒(热)故需以冷药中和,她们的心病、身病与药方,又何尝不是各自性格的写照!


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红楼梦》本身就是丰富的,当学生潜进去阅读时,他们会渐渐发现自己眼中最有趣的那个《红楼梦》。


在一个个节日风俗、娱乐习俗、人生礼俗和物质民俗背后,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重视家庭亲情的伦理观,是阴阳调和、互补互生的中庸之道。以民俗学的视角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亦能让学生发现那红楼一梦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美。


图片

陈安澜同学演讲ppt节选

图片

钟逸霖同学讲座ppt节选1

图片

王昕萌同学演讲ppt节选

图片

钟逸霖同学讲座ppt节选2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王丽文校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岳麓书社,2006:6.1.

[2] 邓云乡.红楼梦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4.

[3]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M].书海出版社,2005:1.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0秋刊>)


图片

专栏

敬德文丛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