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倩倩:习传统文化 悟教学之道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夜五妆车轴,秋金铸马鞭。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这是万国衣冠长安的盛唐气象与盛唐精神……透过薄薄的纸张,激扬的文字,我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回顾我的初高中阶段,古文、诗词是我的最爱,我也经常与其中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敬意与喜爱啊! 我的这份与生俱来的敬意究竟由何而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有何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与发扬?又是如何与地理课堂相得益彰,大放光彩?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泱泱中华五千年,我们中华之子可以骄傲地告诉世人:中国拥有雄伟壮观、震撼人心的建筑遗产;中国拥有睿智通达、启迪思想的先贤著作;中国拥有婉转悦耳、绕梁三日的民俗乐曲……五千年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我怎能不心生敬意呢!其次,历史传记的跌宕起伏、斗转星移的变与不变、科学哲学的缜密推演、世界运转的知与未知、诗歌文学的悲欢离合、百态人生的是与不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精神内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我们的思维方式能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优秀文化载体,是中华文化在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而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但是,面向什么样的未来,如何面向未来呢?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即八目中就说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我们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未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刚健有为;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海纳百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匹夫有责……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使命!可以预见,今天坐在教室中的学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也应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建设者、维护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因此也必然地肩负着一份责任与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到教学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义不容辞! 二、地理课程教学的新认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是地理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地理学科的教师,我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学资源,可以很好融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房屋选址为例说明。传统的选址我们考虑风水,所谓的风水,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对环境四周的形势,常用专有名词代表,叫做四兽。居住风水多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住宅后面(玄武),意为有隆起的山脉屏障在后,即后有靠山;住宅前面(朱雀),意为有开阔平坦的草原(平原),或低伏的山脉作为明堂,并有弯曲的河流绕过;住宅左边(青龙),意为要有稍高的山冈立,其间如有流水行经更是理想,但山冈的高度不可超过“玄武”方的山脉。住宅右边(白虎),意为地势须低平,呈环抱状。此外,中华大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类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民居的建筑风格迥异,建筑结构、材料、屋顶形状、墙壁厚度、门窗朝向和大小等特点与自然环境特征亦密切相关。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体会和掌握中华文明独特思维方式,即形成系统性思维、构造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网络化思维、动态性思维,等等。 三、地理课程教学新的展望 地理学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在现在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使学生形成保护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以及关心世界的态度,不断增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 《大国通史》《山河之上》等讲述中华文明的节目,都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如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在创新地理教学,开展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将地理课程教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打通不同学科的壁垒,探索跨学科学习,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会出现新的景象和风采。在大学时,气象学课程上我的老师跟我们讲过两院院士竺可桢,竺可桢院士主要研究气象学,但是他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突破了气象学领域,进行了跨领域的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规律建的内在关系。《易经》中说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自然的规律”,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将“天文”和“人文”熔融、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追求,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等核心思想理念真正意义地传承下去。 我们的时代需要像竺可桢院士这样的大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要在自己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向学生阐发中华文明的思维、思想和成果,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为更多大师级优秀人才的涌现,做出我们的努力!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2秋刊)
专 栏 敬德文丛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