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韩昇:千古家训背后的大智慧(二)

时间:2023-04-04 浏览:533

韩昇


讲到家训,有一个非常真实的历史事例。


汉朝是一个很具有流氓气、痞子气的人建立的。刘邦,这个大家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一好酒;二好色。他最痛恨的就是文化。在他前期行军打仗时,很多有文化的人要帮他。他一听说是儒生,是有文化的人,就破口大骂,什么粗野的话都骂了出来,甚至撒野到什么程度:儒生讲人要有个人格,所以,儒生都戴一顶帽子。他就当场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撒尿,尿在帽子里面。这不就是活脱脱一流氓吗?


可是,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终于明白了一点: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讲规矩。什么是规矩呢?依法治国,以礼治国。这时候他自己就转变了,他逐渐地爱上了儒生,用儒生帮他治国。


可惜,此时的他已经命不久矣(他起兵的时候已经48岁了)。临死的时候,他就给他的儿子写了份遗嘱,于是就成了家训。惠帝是一个比较弱的人,一个老实人。我当时就很好奇,我在想刘邦手下这么多藏龙卧虎的人物要怎么管,他一定要给他儿子留点秘诀的。结果,他的遗嘱非常简单,就短短的一句话,即:你要读书,不要像我这个样子,一生忏悔。那些整人治人的方法都是雕虫小技,都是不对的。只有你人立得正,才能行得远。这从哪里来?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好好读书,有一个大的智慧。



主持人:

我相信您也知道很多百年世家传承家训的例子。

韩昇


这些百年世家,它能够在这世界上长期存下来,大致上都是因为某些方面的成功,这个家族才扬名的。


我注意到,比如说,我们做历史的,我们看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建立了,就有很多这个崛起的家族。很有趣的,我就去研究这些家族,几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以后,到底还有哪些家族保存下来?我觉得这个比例可能1%都不到。


一个家族当时非常风光,很有权势,在社会上呼风唤雨,最后却通通没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不懂得把这种优势化成一种能够让这个家族可持续地延续下去的规则。这些衰落的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看重的是手中的权力。他要用这个权力传家。像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皇族,比如南朝齐国萧姓也是名门,萧家皇帝死之前教孩子什么呢?治理治人之术,即怎么治下面的大臣,跟孩子说:我死了以后,这些大臣是不会服你的,你什么也别说,你就看着他们做,你就想办法掌权,你在皇帝的位置坐五年,位置坐热了,坐得大家已经习惯说皇上就是这个人,五年以后,大权独揽,什么人的话都不要听,把这些大臣都给杀了,换成你的人,这样子你就能夺权,你就能掌控这个国家。他讲的这种权术,结果怎么样呢?就是造成了这个家庭内部的大残杀,相互之间的残杀。几十年,整个王朝灭亡,这个皇族也整个就衰落了下去。


我们再看汉朝建立,刘邦起自底层,有多少平民家族都崛起了?我们看成为中国历史上可以维持上千年的名门,而且被大家视为第一名门的,就是一个姓杨的杨家。杨家起家也没有什么例外,他也就是当年垓下决战时去杀项羽的人,那就是一介武夫。当年有五个人去,五个人都被封了侯,刘邦下过重赏。他封侯以后,一直到东汉200多年到300年期间,这个家族都默默无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家族还没想明白,一直在这个权力的场合里活动,一直想让自己的下一代还当官,认为当官就能维持家门。但其实当官是维持不了家门的,当官不会受人尊敬的。


终于到东汉的时候,他家里出了一个官——杨震,就凭着他的家世,百年没有犯错误,虽然没有大功,但是也没大过,也总算维持着论资排辈,也上去了,当到太尉,就是朝廷的主要领导人,这个太尉也没有什么功劳,也没什么风光,但他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什么事呢?到东汉后期政治非常的腐败,权力都抓在一小撮得利的人手里,就是宦官。当时的宦官政治是非常腐败的,于是他就出面去抨击宦官。你别看他名义上是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但实际上实权都长在宦官手里,掌握在这些手握利益的人手里,所以,这些人就把他排挤掉了,并将其遣送回家,这个官就被解除了。


这件事让杨家一夜得了大名,因为他是因为反腐才被贬下来的,百里冠盖相送,天下清流视他为楷模,轰轰烈烈地把他从京城送回了老家,一下子他就变成了关西孔子。关西孔子这个评价说明社会价值的取向不是武功,是文治。


杨震失去权利回到家后,就开始制定杨家家训,培养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成为杰出的文人。你有文化,有智慧,立得正,在社会上受人尊重,你说你这个家还愁存续不下去吗?还愁机会来了你不上不去吗?


有品,整个格调就高了。杨家也因为杨震,此后一直受人尊敬。第一个机会就是,所有的皇帝想要娶皇后,首选就是杨家,就是要娶这种有品格的高尚的女子。所以,杨家从杨震以后,皇后历朝历代多到数不清,都是杨皇后,包括唐朝有名的杨贵妃,也是出自这个杨家。


所以,杨家很懂得要怎么让家族存续,即一定要有文化。哪怕你想功利,也得从没功利的事做,只有没功利的事情,你才有成功的机会。你一心就想要功利,现在出钱就要马上拿到结果,那叫做买卖。





乱世之下,古人说:士不可不弘毅,因为任重而道远。如今,面对和平盛世,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志存高远?

韩昇:


你去看所有成功的人物,都赢在人品、人格。

 

很多父母经常为不断变化的教育政策而忧心忡忡。今天看到艺术特长要加分,马上给孩子报个钢琴班。明天发现英语在高考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马上后悔刚刚交钱的英语兴趣班,及至孩子上大学报志愿了,又忧心哪个专业将来比较容易找工作。但是很可能现在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四年之后又出现了人才过剩,于是觉得自己没有押对宝,懊悔不已。被这样养大的孩子,也必然终日里只关注眼前的得失,患得患失,终不能成大器。家长这时候就会不停抱怨、训斥孩子,殊不知正是自己的目光短浅,才一手扼杀了孩子本可以不断上升的通道。



主持人:

其实今天我们说了好多事情都是跟家庭有关系,跟家长有关系的。确实现在各种信息太多了,狂轰滥炸,家长也疲于应付,搞得孩子也无所适从,您是怎么分析这样的现象的?

韩昇


我觉得现在我们教育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这样的教育注定就是失败的。一个人在性格成型之前就很重要,从小时候成长到青春期,大致上到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只需要一种教育——培养人。


我们今天把知识看得太重。德、智、体,今天的教育只讲一个智。智最不重要,我们反而把它突出了,这其实就是错了。从小到高中就是培养一个人。培养一个什么呢?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一直到高中,所有教育要围绕这一点展开。技能、技巧不重要,一定要把这个人培养好。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这是完全错的概念。我们应该换两个字,即我们不要让孩子输在终点上。因为一个人的人生只有最后跑过终点时才能盖棺定论。


我也讲一个故事:人生不能输在终点上。我的好邻居是陈景润的老师,他是私塾出身,可能读到中学都还不知道“数”是什么东西。他小时候可能也是读什么《三侠五义》,当年的那些市井小说,但是他却读成了一个健全的人。他跟我家是邻居,我家是历史,他是数学。数学做枯燥了,他就到我家来借书,借的都是线装古书,拿回去之后就当小说读。他阅读能力非常强,读《史记》像读小说一样,一点障碍都没有,读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史记都未必读得通。他在数学上输在了起跑点上,可是最后他却赢在了终点上。所有成功的人物最终都赢在了人品、人格上。


我听了李政道做的一场美学的报告,当时我真地觉得他比我们一些美学家讲得还要好。他怎么会去领悟出一个对称的世界,去发现探寻它的规律和道理呢?他讲美学,完全是用人文的美学去想物理的世界。他认为物理的世界也一定是以这种面目展现的。他真地把物理世界这种定律给揭示出来,启发他的就竟然不是物理的公式,而是美学。


真正读透这个大数据的,就像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当时所有人能看到这刘邦都不要争的,鸿门宴你已经输了。军事力量项羽有铁军40万,那是打败秦朝主力的。刘邦就是一些自己拼凑的十万军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行,样样不如项羽。但是刘邦懂得要得人。这些都不重要,物质的东西都不重要,人才重要,有人东西就来了,没有人,有东西都散了。古代不是说吗?财散民聚,财聚民散,你抓物人就跑光了,你要抓人都来了。韩信就跟刘邦说,有四个方面,你自己和项羽对比:悍、勇、仁、德。凶悍、勇猛、仁爱,这种对世界的大的格局、大胸怀的德,包容四海的德。这四个方面,你和项羽比怎么样?我当时看到这一段,就一种感觉,韩信是指挥百万大军的统帅,最后就是他把项羽给灭了。将军是最实际的,最务实的,将军不会吹大牛的,因为在战场上一是一,二是二,拿命去拼。我就在想,韩信是不是要算兵有多少,主力师有几个,装备有多少,竟然在他眼里,这些都没谈到,都不重要,重要的还在个人的品性上面,个人的品性就是靠我们平时去把它培育出来的。


我们说到这里,都在说每个人的层面,个人的层面。但是,另外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管理得好不好、治理得好不好,其实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可以衡量出来了。这个社会是不是让老实人不吃亏。


很简单,说了那么多,都是一些技术层面的,最后落到实处,就是能不能不让老实人吃亏。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么功利呢?其实我在讲家训的时候也有很多父母问我,如果我按照您说的我去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结果我周边的同学都不善良,我的孩子不就吃亏了吗?那就说明我们现在管理要考虑如何制度治国,因为制度治国它可能影响了一点效率,但是如果你坚决按制度、按法律治国,肯定老实人不吃亏。规定下去,你有就有,你没有跑断关系你也没有,这样子老实人就能回归。所以,这样子就能把功利去掉,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都是教育孩子不要吃亏,生怕孩子吃亏,有些亏吃得起,有些亏吃不起。这样子,我就觉得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个人来说,多读书还是要按家训说的,积善总是个本,做个好人、好孩子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教育也应该讲制度、讲法制,让老实人不吃亏,让道德弘扬起来。在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你很难想象会有成批有道德的孩子成长。



主持人:

可能家长会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有制度的、有法度的社会和国家,那我们的孩子来得及吗?

韩昇


我觉得不漫长。因为我们再乱也乱不过唐太宗执政的时候。400年的乱,400年的功利。当初有人劝他以德治国,讲法治、讲制度。没有人拥护,只有唐太宗坚持做。我们看结果怎么样呢?清清楚楚地记载:数年之间,天下大治,几年就达到天下大治。因为国家如果坚决依法治国,那么大家就明白这个社会要有规矩,要有准则,一旦有规矩,有准则,后面就会上得非常快,底线不要突破,很快就能实现。



系列阅读

讲堂丨韩昇:千古家训背后的大智慧(一)


(文字部分根据《千古家训背后的大智慧<二>》视频整理)


图片

专    栏

家风家训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