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乐教”蕴含着中国早期的审美思想,是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源泉。历史上,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乐教也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乐教”通过六艺与先秦典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育心、育志、育行”的实践经验,为当今美育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孔子“乐教”推崇具有中和之美的雅乐,通过“礼”的规范及“仁爱”思想的充......
宋襄公即位不久,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大会天下诸侯。就在这次盟会上,齐桓公把太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刚刚即位就得到如此信任,宋襄公既感激这位霸主的知遇之恩,又激起了雄心壮志。齐桓公一死,齐国大乱,太子昭奔逃到宋国,宋襄公出兵护送其回国。宋襄公安定了齐国,在诸侯中名声大振,正式着手称霸事业。宋国的地位很特殊......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通情达礼”的基本内涵称情立文。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
如何阅读《礼记》《礼记》成书于汉代,由西汉戴圣采集先秦旧籍编辑而成。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礼记》《周礼》《仪礼》被称为“三礼”,而《礼记》最为后人所重。宋代的程颢、程颐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分别单独成书,朱熹进一步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明清的科举考试,都从这里面出题。......
编者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音乐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而乐器,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有力见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一书,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编著者们通过一件件乐器,将笛哨初现、钟磬喤喤......
彭林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所以,礼的大义是尊尊、亲亲、长长、贤贤、男女有别。有了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此类人伦的天秩,圣人本此为大经大法,备文而起笔为礼经,由此垂范天下以为后世之法。壹礼......
在古代,屏风不仅是一件室内的古典家具,也是一种礼仪文化的重要角色。在几千年的历史流转中,它曾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是教谕世人的明镜,也是中国书画创作的独特媒介,还寄托了古人闲情逸致、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清代 彩刻汉宫春晓花鸟十二扇屏风局部历史中的屏风形象屏风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并不叫屏风,而是......
清代“中和韶乐”乐器,图片摄自“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三礼》是记录周代礼仪制度的原始文献,是记载儒家礼乐文明的经典古籍。《三礼》记述的周代礼仪制度,涉及众多先秦名物,诸如冕弁冠服、宫室钟磬、射侯弓矢、旌旗瑞玉、匏爵鼎俎、簠簋豆笾、尊彝圭瓒、丧葬服制等。......
作者:杨柳(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从现实导入,勾连古今礼乐文化教育的课堂容易出现课上的红红火火,但是对学生的触动并不大的现象。学生认为这些内容跟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推行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而,在课堂上用当代生活语境下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勾连古今的时空,拉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