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
人性论是关于人类特性与本质问题的理论,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所谓人性,是指人类作为大千世界的存在物之一,与其他类存在物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孟子的人性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性,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一是社会性,就是“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他说:人之所以异于......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说,“圣”和“仁”这两条,我怎么敢当?我也就是比较努力,比较勤奋,尽我所能,追求这种境界,并拿这两样教诲别人,如此而已。中国的客气话,有些只是客气,不能当真,但这里的话,不能这么看。我们要知道,“......
贾雪飞:历史上,谁是中国法治第一人?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卿子产。子产实施的“铸刑书”改革,可说是迈出了中国人探索“依法治国”的第一步。但是今天无论是谈子产还是“铸刑书”,知道的人都不算多。子产像刘勋老师是这几年崭露头角的春秋史研究者和讲述者,《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和《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是他......
阅读经典的路径、指向和境界文 | 郭万金经典的路径:百读不厌与无限阐释成就经典,重复阅读是必需的路径。作为限定的“重复”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声名高下,只被读过一次的作品永远无法称作经典。作为对象的“经典”,首要的条件,自然是经得起的这样的重复阅读——即是大家所常说的——百读不厌。能够“百读”,自然需......
来源:《走进孔子》作者:舒大刚2022-07-01 09:01 引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历史上有许多称呼: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夫子”,夫子就是先生的意思;他逝世的时候,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父是尊称;战国人称他“孔子”,就是孔先生的意思;西汉称他“素王”或......
2022年7月17日,海淀教科院在敬德书院召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研讨会。吴颖惠院长以“以教科研方式支持高质量的海淀教育”为主题作教科院工作总结。吴颖惠院长从教科研工作的支持力量、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经验、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以教科研方式支持高质量的海淀教......
《论语》各篇都是拈篇首语题篇,即用文章开头的两个字作题目,既无深意,也不反映内容。学而篇内容较杂,论学,只有六章;其他,没有集中的主题,大部分章节都平淡无奇,但有一章的“无友不如己者”很有意思,历来有争论,争论比原话还有意思。大家老想保护孔夫子,但怎么也保护不好。读这段话,你可以知道,名人的苦恼在哪......
同济大学教授 刘强如果说,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其教育理念,而最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呢?首先,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启发式”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说:“不到他心欲通而未得时,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口欲言而未能时,就不去启发他......
编者按:为了提高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本讲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主讲。文东茅教授根据现实状况,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理念,并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如何践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