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我国书院进入鼎盛阶段。位于江西贵溪的象山书院,是当时在全国最具影响的书院之一。一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时任浙江台州祠禄官的陆九渊,应学生彭世昌的邀请,来到贵溪应天山南麓,但见“两山回合其前如两臂环拱,臂间之田不下百亩”,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学府大院。再登高远眺,蜿蜒的上清河以及南岸“层峦......
透过“道学之宗”匾额下的红漆木门望进去,两盏古朴宫灯各擎一朵暖光,静垂于“讲堂”檐下。一株枫树举着红黄纷披的叶子,高大的柚树将浑圆的柚实悬挂其上。岁月的苔痕布染于台阶与青砖地面,两三朵兰花绽放在幽静处。讲堂无疑是一座书院的核心之处,一场场考试,一次次升堂讲说,一轮轮答疑辩难,都像一次次有力的“心跳”......
“庐陵文物照江天。”这是清代吉安知府林逄春在《云章阁》一诗中为白鹭洲书院写下的佳句。它非常生动地把一叶江洲和广袤富庶的吉泰盆地联系起来,把一座书院和光耀千古的庐陵文化联系起来。因为书院,赣江中游这座“水占芳名分白鹭”的梭形小岛,千百年来,生长绿意,更生长诗情。南宋淳祐元年(1241),理学大儒江万里......
永嘉(今温州)对于中国文化有两大贡献,一为山水诗,一为永嘉学派。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赴任永嘉太守,开山水诗之先河。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王开祖设塾讲学于永嘉城东华盖山,华盖山又名东山,故后世称王开祖讲学之所曰东山书院。东山书院初无书院之名,仅为王开祖讲学的固定场所。据《温......
书院是我国各类学堂的前身,它始于初唐,兴于宋代,盛于明清,历时千余载,全国各类书院不下七千所。有书院必有楹联,其作者或为书院师生,或为地方官绅,或为朝廷权臣,也有封建皇帝。这些墨香四溢、韵味十足的书院联,成为书院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旅游胜地中一道多彩的光环。好的诗联既能为书院增色,又可启人心志。“......
学习时报“书院寻踪”栏目迄今推介的80多家中国古代书院,溯自汉唐,遍布华夏,以其数量之可观和幅度、跨度之广大,更以其揭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保护利用中华文明的这一精神财富,给出了富有使命感的求索和诠释。书院这座积淀了上千年的文明富矿,是挖掘不竭的,敞亮的开端已令人振奋。作为长期研究书院文化和耕......
历史学家钱穆尝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书院承载了宋人接续道统、重建学统、清整政统的情怀与使命。宋代书院之兴,如《宋史》所言,始于晏殊邀范仲淹掌学应天书院。范仲淹不仅将应天书院塑造成为天下书院之典范,而且力倡地方兴学、推动教育改革,其所教导、提携的......
江西古代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独领风骚,对我国古代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书院建筑体系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文化是赣文化的典型代表,不断加强对书院文化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发掘其当代作用,是促进江西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于隋末唐初,源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当书......
岳麓书院诂经精舍自课文考亭志凡例正谊书院《中国书院文献丛刊》邓洪波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白鹿洞书院 《礼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北宋欧阳修云:“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中,教育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优先地位。而自唐代出现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了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转化,3月29日下午,人民政协网教育之春系列沙龙 “走近地方·感受变革·走进校园”系列第84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一起在敬德书院共同主办了以“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转化——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