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试试“多感官体验”“多学科融入”“线上线下结合”——以中医药文化为例
作者:王晓玲 董培培 王丽君 等(北京市盲人学校)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伟大智慧和丰富经验的结晶。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繁衍生息和保健强身,对于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功不可没。最近几年在全球各国与抗击新冠的战役中,中华传统医药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抵御病毒、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和国家广电总局印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通知中指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
1 视障群体的文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9年6月国务院下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意见后,全国由上至下逐渐落实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从青少年抓起。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更好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视力残疾人有1760万人,如果按照四分之一为青少年来计,至少有400万视障青少年。让这部分特殊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相信中医,应用中医,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2 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类型,体现教育公平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中医药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尤其是视障学生,受视力影响,很多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到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缺失或者严重不足。通过我们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弥补视障中、小学生的中医药的药食同源知识,用中医药的技术达到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加强视障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形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也是政策所望。
3 发挥校本资源优势,推进中医药文化进视障学校
全国30多所盲校75%以上的教学部门由小学、初高中和职教部门组成。中小学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职教以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为主。职业教育部门有中医专业教师,均为中医、教师双师型教师。视障学校发挥中医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中医临床经验,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优势。专业教师可以向本校中小学生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形成优化的中医药文化进视障中小学的内容和实践模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学习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魅力,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应用传统中医的健身方法更好预防保健身体,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图1)。同时,专业教师发挥中医特长和教学经验,帮助高年级学生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理念全面看待事物,开拓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视障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对于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视障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并形成一定的实践模式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
图1:八段锦讲授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文化和中药文化,从医从药衍生出来对人们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保健等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如此优秀灿烂的中医文化和中药文化如何更好走进视障校园?如何让视障学生受益?
1 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感官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实践模式
视障学生指视力障碍学生。视障学生的空间感知、身心特点、学习特点与普校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些特殊群体在学习上依靠残存视力、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感官途径开展学习。因此,中医文化进校园充分考及及虑这部分群体学习的特殊性,教学实践中以知识内容为核心,充分发挥视障学生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灵敏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图2)。采取灵活多样的体验式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保健操,或者认识草药等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并喜闻乐见的进校园模式。
图2:闻嗅学习玉簪花
2 开展多学科融入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模式研究
发挥职业教育部门中医师资优势,根据学校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视力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点,充分挖掘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科学、系统、循序渐进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渗透、融合到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中医芳香类药物的香薰,引入到心理咨询课中,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图3)。利用中医的五律调整心情,与音乐欣赏课程融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古人欣赏音乐,不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我们专业教师与音乐教师合作,选取既有积极意义又有调理脾胃的《十面埋伏》,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地进行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同时专业课教师为思政课堂提供中医名家医德医风的故事资源,助力学生立德树人;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调和”等经典理论,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医精诚”有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
图3:中药香薰缓焦虑
3 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畅通中医药文化学习无障碍
(1)教师开发中医药文化校本网络资源,加强学生线上学习中医药文化
专业教师甄选合适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开发适合学生的中医药课程和视频教学资源,例如《认识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制作秋梨膏》等。利用现代媒体,发挥网络学习途径,宣传相应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开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抖音公众号(图4),创建喜马拉雅平台的《追梦人话中医》的音频号栏目(图5),《目系说》盲人网站等多维度加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将视障学生录制的优秀中医故事等音频文件上传发布。目前故事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图4:中医康复抖音号 图5:中蒙医故事播音喜马拉雅
1)中药小故事:将常用的中药药性、功效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并结合医家应用时的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如通过对麻黄、柴胡、辛夷、紫苏等常用中药的讲解,帮助学生或大众更好地了解中药药性和作用。
2)医家小故事:以中医名人故事为线索,通过讲解中国几年来涌现出的名医,如华佗、扁鹊的诊病、治病的神奇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和大众感受中医的神奇魅力、医家的神奇医术,同时故事中也渗透着医德医风,并从医德教育推广到职业道德教育,为初中学生的成长树德立身。
3)养生小妙招:通过分享如何用中医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如何缓解疼痛、如何缓解生气后的胸胁不适、如何改善圆肩驼背的问题等,让中医走进生活的日常保健和预防中,作为一种小常识、小妙招进行科普宣传。
(2)开设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教学实践活动
将中医药文化引进校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同时,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身心体验。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根据学生年龄、身心发展和视力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认识校园的药用植物”的综合实践课(图6)。通过观察、触摸、闻嗅来认识药用植物,并结合生活经验学习中药,例如校园松树的松子可以延年益寿,柿子的柿蒂可以降逆止呕,银杏树的叶子可以平喘、降血压,杏树的杏仁可以清肺止咳等,发挥视障学生多感官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就在我们生活中,植物处处为人们身心健康发挥作用。小一班的学生还做了校园里的药用植物图绘。
图6:认识校园银杏树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煮药茶(图7、图8)、做香囊等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实践操作活动。在药茶项目中,三年级学生踊跃参加,打水、洗药、煮药,用玫瑰花、大枣、枸杞、山楂、蜂蜜熬制健脾胃舒肝气的酸甜可口的药茶。学生通过劳动,煮制、品尝药茶,体会中医药独特调养身体方法,感受药食同源的博大精深,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如大枣、枸杞、山楂等是食品也是药材。通过端午节作香囊送给妈妈的活动,让小学生感受中医药闻嗅法防病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中了解中医药文化。
图7:为母亲制作端午安康香囊
图8:品尝药茶好心
高年级学生成立本草社团,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中医药技法和种植中草药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辟中医药园,让学生种植茉莉花、党参、三七、栀子花、迷迭香等药用植物,在培育药用植物中观察和学习中药。高年级学生体会中医药制作香牌的文化,提高生活品位(图9);中医药皂的制作,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为生活服务。
图9:做香牌体验中华香文化
教师传授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开设中医练功课,开展实操八段锦、五禽戏,即可强身健体,又可修身养性。专业教师采取现场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针灸、刮痧、贴耳豆(图10)等中医实践。通过给中学生贴耳窦,缓解中考复习压力,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医的治疗价值。
图10:感受中医耳窦技术
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大力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符合“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线上线下结合、多感官体验、多学科融入”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具有以下特点:
1 在体验中感受中医药文化,在应用中学习中医药知识
视障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触摸、闻嗅、观察等多感官体验中药文化和中医技术,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如此在实践学习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培养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加深中医药治病科学理论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于中医文化和中医技术的理解。
2 多学科融入,完善文化育人体系,创新、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形式
中医文化和中药文化融入多个学科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跨学科思维,增加各学科的吸引力,加强各学科育人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医药文化的崇高敬仰。中医药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植入中医药文化优秀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视障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这种中医药文化融入各个学科,创新、丰富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丰富文化育人内涵,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3 与时俱进,线上线下结合,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生生活学习
文化的学习需要知识学习和亲身活动体验。疫情形势下,专业教师甄选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借助网络媒体宣传,学生线上学习中医药,或者手机、电脑随时学习中医药故事。学生回归校园,参加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实践活动,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如此线上线下结合,提高视障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空间,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中医药文化进视障校园,是我国特教的全纳教育体现,是视障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多样,而“多感官体验”“多学科融入”“线上线结合”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化的模式更加符合视障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多感官体验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技术,加深学生对于中医药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中医药文化融入多学科教学,加强了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从学科体系为学生植入中医药文化优秀的基因,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模式的实践研究,更加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在学校的宣传和渗透。
参考文献:
[1]程度平,陈耀军.依靠科技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丛刊,2003,003(012):102-104.
[2]王国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创新人才教育,2017(2):38-40.
[3]刘巧,高峰,卫培峰.中医药文化传承要从基础教育抓起[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3.
[4]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江淮论坛,2006(2):3.
[5]高倩丽.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的意义和价值[J].新课程上),2019(02):55.李彦飞.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2):2.
[6]习近平.《在“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2010-6-20.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3年夏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