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合之中医科学化

时间:2023-09-14 浏览:73

前 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关注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和未来,需要有更整体的文化融合视野,不仅包括中医药文化如何同西方文化融合,也应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中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中医药文化的融合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宏大、内涵丰富的问题。接下来,将以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为对象,梳理其历史源流,分析其成绩现状,评析其利弊得失,展望其未来发展,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国际传播之路。本期主要以中医科学化为主题与读者共享。


中医科学化是中医药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关于中医科学化的性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医科学化的代表人物有的师承于中西医汇通流派,中医科学化是中西医汇通的延续;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医科学化同中西医汇通之间有本质区别,是相对独立的思潮。笔者以为,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其区别也相当明显。中医科学化的重点在于“化”,是将中医转化成科学的一个分支,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中西医汇通的重点在于“通”,中医与西医之间进行内容的交流,并未改变中医的根本性质。 


中医科学化口号的提出,主要有三方面的历史原因。其一,近代以来,西医对中医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中医学界自身的反思。特别是在废止中医的论争之后,中医界陷入了自我怀疑,中医的改革派人士发起了对中医理论的革新。其二,1915 年以来,新文化运动愈演愈烈,引发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潮流。中医在数千年发展之中与传统文化、孔教文化、文言书写共生共荣,受到的冲击尤深。其三,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科学思想和民主理念的风气,随着西式教育的影响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科学俨然成为拯救沉沦中华的济世良药,一些进步人士认为,传统中医也需通过科学化的改造获得新生。


640 (13).png


这其中,丁福保、陆渊雷、谭次仲、叶橘泉等人是中医科学化的主要推动者。丁福保作为学贯中西医学的医学大家,曾赴日本进修医学,回国后将大量在日本采购的医学书籍进行翻译刊行,在传播医学知识的同时创办了中西医学研究会,致力于中西医之间的团结发展。丁氏的中医科学化理念,并不是抛弃中医,而是在保存中医的基础上对中医进行发展。陆渊雷则在恽铁樵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陆氏首先肯定了中医的有效性,特别强调了中医经方的突出疗效,同时指出了中医理论特别是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理论的不科学之处。在他看来,要先抛弃中医旧说,用西方科学来重新解释中医的有效性,从而得出科学化的中医理论。谭次仲关于中医科学化必要性的论述在当时影响甚深,他指出中医如不科学化,将面临困境,即使短期可以取得一些成绩,最终都会走向灭亡。此外,谭氏还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三项举措:首先,在理论上废除中医玄理学说。在他看来,脏腑之间的关系应该依靠解剖学的实证进行解释,而不是用难以找寻的五行、气化的玄理。其次,他用科学术语重新建构中医理论。最后,用“西理”同“中药”结合,使中西两大医学合并成为新的科学化的医学,即所谓“中国的科学医学”。


640 (14).png


此外,提倡中医科学化的诸多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例如,名医叶橘泉认为:“生平治医的宗旨,理论则悉宗科学新说,治疗则采用国药古方,于此从事研究,不但理无扞格,且觉事半功倍,深信依此目标严精改进,则可使中西融合。”浙江名医杨则民从《黄帝内经》与辨证法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如何在保存《黄帝内经》医理的基础上实现中医科学化。杨氏关于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观点,对当代医学仍有借鉴意义。江苏籍名医时逸人主张融冶中西之学说,截补中西医药长处,创造第三种医学,还从临床实践角度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路径。火神派名医祝味菊引入科学概念,将邪分为有机之邪和无机之邪,认为细菌原虫都是有机之邪,这也是中医科学化的尝试。


可以看出,秉持中医科学化主张的医者普遍都有对中医性质进行改变的倾向。虽然丁福保、陆渊雷等人坚持“中医不可废”的观点,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却都习惯用西医原理取代中医原理,用西医诊断取代中医诊断,仅保留了中药的使用,实质上使中医陷入了“废医存药”的处境,与保留中医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有批评者指出中医科学化就是“西医用中药”,会使中医逐渐走向灭亡。关于中医科学化的论争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被“中医现代化”的概念取代。对于中医科学化,应该对其进行公允的评价。就其弊病之处而言,中医科学化预设了“中医不科学”的命题,否认了中医经典理论的价值,导致废医存药的恶劣结果,这些都注定了中医科学化会走向失败。就其可取之处而言,中医科学化是近代医者为拯救中医沉沦而作出的积极尝试,是在废止中医浪潮之下的自救式抗争,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中医药事业的存续作出了贡献,其中一些具体探索案例也为之后的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借鉴。 


640 (15).png


(本期微文节选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石慧老师的文章《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融合实践的历史述评》,原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3年夏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