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启蒙的五个招法,你用过几招?

时间:2023-09-11 浏览:74

作者:雷海环 刘光洪 陈艳宇 袁静 吴景春(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图片


“蒙以养正,圣功也。”启蒙教育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进步的重要价值越来越被国家和社会所认识。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具中国特色的启蒙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为此,如何在启蒙教育中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童蒙期正处于从混沌蒙昧到逐渐清朗的最初发展过程之中,该时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熏染奠基了个体一生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我们要努力建构的应是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染色”功能,是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的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启蒙教育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启蒙教育之中,以唤醒、激发、熏陶和浸润等方式,让幼儿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在感知、体验和操作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出有中国根、中国心和中国情的“快乐中国娃”。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启蒙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问题,是建构有中国底蕴、具中国特色的启蒙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务必认清幼儿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文脉传承与立德树人一体化,将启蒙教育办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筑基意义的宏伟事业。


                                                                                              第一招

                                                                                             提升教师素养


要建立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素养驱动模式,为教师营建良好的成长氛围,组织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展示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多读传统经典书、读好传统经典书,读传统文化教育经典书,夯实传统文化教育素养、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加强专业引领,不断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专业能力,提升传统教育视野下的知识掌握能力。


要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开展国学讲堂、经典读书会等文化沙龙,针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知识进行专项与专题研讨交流,聚焦教师传统素养发展。层层推进行动学习,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在传统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利用督导、观摩、交流、研讨等教育契机进行指导,帮助教师理清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提升对幼儿的施教水平和能力。


在教师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教研与成果固化。通过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整合化形成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例如,明天幼稚集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与课程的整合,把传统文化转化为园本课程,编辑出版《经典诵读》等园本教材,旨在通过诵读活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培养幼儿传统美德,塑造完美人格,注入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


                                                                                                 第二招

                                                                                                普及蒙学经典


选取传统蒙学教材要汲取精华,选取经典中适合的内容,渗透于语言、健康、社会等五大领域,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表达的兴趣、情感、认知、思维等发展潜能,创造幼儿语言和社会性成长的机会。


用传统文化的规则来育人,从行为规范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修养的加强,可以开启幼儿的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蒙学经典种类繁多,应注意选择适合学前阶段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等。

 

图片


                                                                                              第三招

                                                                                             把握节日契机


传统节日与幼儿园半日开放、家长观摩、亲子互动、社区教育、早期教育等有效结合,既教育了幼儿,也促进了家园社区合作,还发挥了教育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将传统节日渗透至教育全过程,如在幼儿园教育观摩活动中,在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户外活动、幼儿才艺展示等各环节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开展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以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为内涵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幼儿在人生的启蒙阶段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魅力。如重阳节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敬老院活动,老幼互动,老幼同乐,老幼融融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敬老品格,启迪幼儿“百善孝为先”的心智。


开展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将经典名著、圣贤智慧、璀璨艺术及传统节日文化、美德故事等引入,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坚守民族特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凝聚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和价值。


一般来说,幼儿园在节日选择上,多选择喜庆、欢乐、祥和、团结、友情、尊老等特殊的日子,如春节、立春、清明、端午、六一、中秋、国庆、重阳等。

 

图片


第四招

   注重环境建设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展示的墙饰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不断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如将幼儿的手工、剪纸、风筝等展示在跟主题特色相关的墙饰上,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探索以本土文化为主线的传统文化环境创设,打造一条完全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风情的园所环境,室内走廊、班级区域、整体外观,为幼儿园提供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室内外装饰的颜色、选材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特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环境渗透给幼儿,为幼儿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气息。


班级主题墙面和主题创设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与渗透,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随时、随地、随机发生,及时生成园本课程和主题活动,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活动。如青花瓷、脸谱、纸伞、编织墙、剪纸墙等大量主题的传统内容,实现了让墙面“说话”、“对话”的教育功能,就是潜移默化最好的教材,是幼儿教育最好的营养液。


大量的民俗材料,与幼儿绘画、舞蹈、传统体育等结合,由幼儿动手制作,幼儿负责整理粘贴,充分体现儿童发展的主体性原则,也体现主题与大环境的整体融合,打造出幼儿园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氛围,让幼儿生活在充满关爱、安全快乐、文明礼貌的环境中。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创设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诸如走廊过道、睡眠室、户外活动区域、家园互动栏等处。

 

图片



第五招

    抓实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普及传统文化,可以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从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到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家庭、集社等交往)中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的传统文化结合点,和幼儿一起剪纸、一起泥工制作、一起博物馆研学体验等等,这样就把有传统教育特色的主题活动,延伸到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家园合力“无死角”,有计划、有组织、有集中地教育。


发掘与整理古代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精华成分 , 对于今天的幼儿公民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传统家训多以儒家的“修齐治平”“崇忠孝”为最高道德,“教先从家始”“子训始稚”,中华民族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自然地连成一个教育整体,与家庭、社会融合,最终将幼儿培养成有健全身体,有创造能力,有服务精神,有合作态度,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


图片

(本文根据《学前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实践研究》一文的观点和内容整理,题目为编辑所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