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江山《江山如此多娇》名画鉴赏
大美江山 如此多娇《江山如此多娇》名画鉴赏
—— 问题关注 ——
1. 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创作任务
2. “多娇”在画面中是如何体现的
3. 大美之境
4.《江山如此多娇》的符号价值和现实意义赏读作品全貌 感受作品内涵
赏读作品全貌 感受作品内涵
作品名称:《江山如此多娇》 藏于人民大会堂
作者:傅抱石 关山月
类型:中国画(纸本设色)
尺寸:900cm(长)×550cm(高)
创作年代:1959年
画面表现内容:
作品以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的词意为题材,集中描绘了最能代表祖国壮丽山河和民族精神的景象。画面近景雄浑的山岩和苍劲的松柏,逐渐向远方延伸,展现了盘卧在群山峻岭中的万里长城、跌宕起伏的峰峦、蜿蜒的长江、“九曲”黄河、广袤的平原和辽阔的东海,以及白雪皑皑、错落有致的绵绵山岳。天空中一轮红日照耀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新中国,整幅画作壮丽辽阔、笔墨淋漓、大气磅礴、令人振奋。
经典作品探究
作者:傅抱石 关山月
傅抱石(1904年—1965年),生于江西南昌,现代画家,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1949年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等职。他擅画山水,中年自创“抱石皴”,画面笔致放逸、气势豪放。作为从旧时代进入新中国的艺术家,傅抱石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国画的变革,其艺术既秉承传统又富于革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被毛泽东主席诗词深深感染,他开始探索毛主席诗词意境山水画创作,如《长征》诗意图、《沁园春·长沙》词意图等,形象地再现了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广阔胸怀和豪迈气概,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成就。
关山月(1912年—2000年),原名关泽霈,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早年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州画院院长等职。关山月在艺术上始终坚持深入生活,一边写生一边创作,并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他的作品很早就展现了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倾向,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其代表作有《漓江万里春》、《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和《绿色长城》等。
1.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创作任务
1958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北京开始兴建人民大会堂。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筑落成,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驻地和国家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内部修饰极为考究。其中,迎宾大厅更是重中之重,国家领导人将在这里接待中外贵宾。作为面向世界的窗口,大厅中央的主墙面上应该布设最能显示国家风度、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作品。经过反复斟酌,国务院办公厅决定,由当时已是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和刚刚代表国家赴欧洲主持“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览”归来的关山月,共同完成一件巨幅中国画作品放置于主墙面。作为国家领导人与贵宾合影留念的背景,这无疑是时代赋予画家的重任和一次特别的创作机遇,任务光荣而艰巨。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
傅抱石和关山月都是技艺精湛、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在中国画坛颇具影响力。虽然在作品表现上都保持着各自的画派风格,但是他们都胸怀忧国忧民的抱负,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运用中国画语言表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全新面貌。此次作画任务经郭沫若与吴晗提议和国务院批准,决定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词意进行创作,作品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
2.“多娇”在画面中是如何体现的?
傅抱石曾在《北京作画记》中提到,“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雪》,心情无限激动。那气魄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的高超、想象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着我。”可见,画家被毛主席的伟大气魄、高超的诗作品格以及对“多娇”中华的钟爱深深打动,是带着激情、使命感和敬仰之情进行创作的。
为了通过这幅巨作体现中华大地的“多娇”,国家为傅抱石和关山月特批调出了数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画用纸:故宫库存的乾隆“丈二匹”。同时对其作画所用的工具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比如有些大笔和排笔的笔杆就有一米多长,调色用的大号搪瓷盆,一摆就是五六个。据说,傅抱石在创作期间时喜爱喝酒,常常在酒后会有“神来之笔”,这一点也对应了画家一生最爱的闲章“往往醉后”。
在创作初期,两位作者着重表现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在陈毅副总理、郭沫若和吴晗等许多领导同志的建议下,确定了画作应重点在“多娇”上做文章。于是,傅抱石和关山月尝试摆脱思维的局限,在《沁园春·雪》的关键词意启发下展开想象,通过郁郁葱葱的山峦、坚韧挺拔的古松、巍峨壮观的“五岳”、层层叠叠的雪山,还有古老的长城、崎岖的黄河、绵延的长江、辽阔的东海等视觉形态,映现了诗词所描述的“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多娇”形象。尤其是“世界屋脊”和红日东升形态的出现,又进一步对应了诗词中“天公”、“晴日”和“今朝”等“多娇”景象。这些具有象外之象的视觉形态既包蕴了时空的跨越,也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既使画面变得生动壮丽,也呈现出诗词中浪漫雄浑的豪迈情境。
雪山与“五岳”(局部)
长江与黄河(局部)
长城与东海(局部)
山峦与古松(局部)
作品通过“多”体现画面气势,通过“娇”体现意境的美好,以此使画面与诗词在“多娇”上实现了同构。画面中,地理上的东西南北和季节上的春夏秋冬,通过画家的精美构思和富有激情的挥毫落墨,巧妙地融入到同一幅作品中,不禁让人感叹祖国江山的辽阔博大、多姿多娇!正如毛主席在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博大胸怀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一样,《江山如此多娇》也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恢弘的气势和中华大地“多娇”的地域形象。因此,“多娇”成了作品的亮点。
傅抱石与关山月的创作场景
3.大美之境
大美之境是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的特色所在,其画面从视觉结构到表现方法再到整体情境,分别体现了均衡之美、节奏之美和壮丽之美。
(1)均衡之美
均衡之美是大美之境的结构支撑,其主要体现在形态位置的分配与画面的视觉平衡上。作品以传统山水画的经营位置为构图基础,保证了山水造型形态疏密组合的“均”与视觉上的“衡”,画面呈现了既秉承传统又富于革新的形式美感特征。
作者通过三个三角形的视觉布局,把要表现的重点景物形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即上部的雪山、红日和东海,中部的长城、“五岳”和江河,以及下部的青山和松柏。从整体上看,画面下部和上部的“三角形”所包含景物的面积相对较小,而中部虽然只有一个“三角形”,但其包含的景物面积却相对较大,这种形态安排实现了画面的视觉平衡。其中,红日在画面的均衡之美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多数形态都相对集中在画面左侧时,红日的出现则与之产生了一种呼应关系,这种大美意识,使得画面结构形成了视觉稳定性以及和谐之美。
“均衡之美”画面结构分析图
(2)节奏之美
节奏之美是大美之境的视觉充实,其主要体现在形态大小和虚实变化,以及近景、中景和远景中的技巧表现上。作品经过大小不同形态的对比和连续性的虚实处理,包括不同表现技巧的区别,使画面产生了富有韵律感的视觉节奏。
作者把处于近景中的山、石、松柏设定为最大的形态,作为画面推向远方的起点,同时把处于中景中的江河与平原处理为较小的形态,与之形成强烈对比。之后从位于中景的长城和群山开始,以渐变的方式由实向虚进行了秩序化推移,最后引导观者的视线停留在红日上,使红日成为整幅画面的视觉焦点。
在技法表现上,两位画家都本着“师古不泥”和“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从全局出发,既保留了各自的绘画风格,又体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并做到了融会贯通、融合创新。比较之下,傅抱石更善于整体意境的把握,关山月更擅长具体物形的塑造,因此画面中的大海、江河、瀑布及山石等,主要由傅抱石负责,松林、长城和群山等主要由关山月完成。在山岩和江河大海的处理上,分别融入了披麻皴、斧劈皴和傅抱石独创的散锋“抱石皴”等,奔放而潇洒;在群山的表现上,以线塑形,线中带面,体现了一定的明暗关系,展示了作者的写生功力;在色彩的选用上,以花青和赭石为主,同时也含“青绿”和“浅绛”的用色成分,体现了明显的综合性。从画面整体上看,近景富有张力的浓墨与中景的洒脱墨韵和远景的幽微淡墨由实至虚,形成了丰富的节奏变化并助力于作品的大美之境。
“节奏之美”细节表现分析图
(3)壮丽之美
壮丽之美是大美之境的内涵外化,其主要体现在画面的宏大与内涵的隐喻上。作品鸟瞰式的宏大场景,仿佛只有宇航员才能感受到这种博大独有的宇宙感,并以跨越时空的大美场景寓意着新中国的壮丽风貌。
作者运用了综合透视法,突破了时空限制,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画面气势,通过五个区域的划分,把南部的山石、树木,北部的群山、长城,西部的雪域高原、“世界屋脊”和东部的平原、大海日出,以及中部的江河、“五岳”等典型风物精妙地汇集于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这种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高山平原和旭日东升等不同的大美景象和谐地交叠于一个大空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形成了视野纵横万里的壮丽情景及意蕴深远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象征性地展示出新中国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壮丽之美”视觉感受分析图
《江上如此多娇》宽广壮美的“全景式”构图是作品的突出特征。如此的大俯视、大场景、大气势,在中国现代山水画作品中极为少见。作品不仅创造了一个精彩照人、魅力非凡,具有中国气概的画境,也让祖国的壮美风物在画中“尽收眼底”,可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作品。
4.《江山如此多娇》的符号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是新中国国家殿堂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品之一,中外贵宾通过这幅巨作可以感受一个泱泱大国的大美江山和宽阔胸怀,这幅完成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的国画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符号价值和现实意义。
符号是象征物,也是特定信息的载体,从艺术和历史的角度看,《江山如此多娇》的符号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作为新中国重大题材的美术创作,作品成功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出色地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传统笔墨语言与反映时代新风貌的表现内容完美结合,为当时的山水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因此成为典范之作。
其次,作为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日”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其强化的形态在朱砂的渲染下,艳丽醒目,普照祖国大地,既展现了“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大美意境,也成为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象征。
在美术作品中有人民领袖的题记实属罕见,《江山如此多娇》是唯一一幅由毛主席亲笔题字的国画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纸本山水画。2022年5月,作品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讲话》精神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其象征价值显著。
人民大会堂中的《江山如此多娇》
从现实意义上看,《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虽然已有六十余年,但依然光彩夺目,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两位创作者以笔墨为基础,以意境为宗旨,精准地表达了“大美江山,如此多娇”的文化内涵,再现了毛主席诗词的高远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把赞美祖国大美江山的情愫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品深远辽阔的宏伟架构,也呈现了作品的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气象,进而生动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声音、大文化的声音和大中国的声音。
《江山如此多娇》所展现的恢弘意境、大气格调及其所蕴含的深厚坚毅的民族精神,能让每一位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特别是画家对祖国大美江山的挚爱和赞美之情,能激励新时代青年产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
参考文献:
[1]《傅抱石谈创作》万新华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待细把江山图画——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诞生始末》朱安平
[3]《略论傅抱石美术思想与<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袁媛
[4]《揭秘<江山如此多娇>创作内幕》米景扬
课程设计|曲涵
曲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版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参,参与《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的微课录制。连续多次获海淀区“风采杯”中学教师教学展示成果一等奖。作品曾入选“国际设计家邀请展”(一等奖)、“东亚细亚设计艺术家邀请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以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优秀奖)”、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首届全国青年平面设计大展等。
“致敬经典”美育云端系列课程
“致敬经典”美育云端系列课程是海淀区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在双减背景下推出的美育素养提升的通识性课程。课程目标是:1.了解经典艺术作品基本知识,鉴赏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选取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经典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据艺术新课标文件精神,落实核心素养,丰富美育课程形式。课程以微信订阅号的形式分期发出,并形成课程资源,进入海淀区美育资源库。
(本文转自公众号“海淀美育研究”)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