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生动的体验,一场中医文化的盛宴——敬德书院中医药文化课程班博物馆之旅

时间:2025-05-16 浏览:40

图片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拓宽海淀区中小学教师的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5月8日,海淀区教科院敬德书院中医药课程班组织40余位教师参观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教师们走出校园,近距离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由敬德书院高丹老师引领,博物馆讲解专家甄雪燕、冯林敏、张艺馨老师分别带领教师学员先后参观两层展区。

 

图片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甄雪燕(左一)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国医学史》教材大纲为主要布展脉络,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展示中国医学发展的辉煌历史。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清代圆药柜摆放在正中,呈高170厘米、直径87厘米的圆柱形。“药店中盛放中药饮片的药柜叫‘百眼柜’,一般是由长排靠墙的柜子组成,但这件药柜不仅是圆柱形的,还可以转动。”该校医学史副教授甄雪燕介绍。在中国医学史展厅,讲解专家通过展示丰富的医史文物、塑像、模型、绘画、拓片、照片、医药用具、古医书等1000余件(种)展品,详细讲解医药学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等10个部分内容。让教师们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节点、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感受中医药学深厚的历史底蕴。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部主任 冯林敏(右一


宁夏的枸杞子、江苏的薄荷、云南的三七……相比于其他产地的药材,道地药材的质量往往最为上乘。在中药综合展厅一整面墙上,一幅中国地图上就详细展示了我国的道地药材分布区。专家介绍,“道地药材”就是出产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优质特产药材,由于产量高或药效好成为了同类药材中的杰出品牌。地图中的不同颜色的色块,对应着各类受到赞誉的道地药材。此外,博物馆还结合数字科技设置了闻香识药、中药饮片辨识、猜方认药等互动体验项目,向老师们更生动地科普中医药知识。该馆按根类、茎木类、皮类、叶类、全草类、果实类等分类放置了内含常用中药饮片的标本瓶,老师们可以通过嗅闻、触摸等形式认识中药。在讲解专家的带领下,大家看到了2850余种、6000余份中药标本,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植物药浸渍标本、动物剥制标本及矿物药标本等。专家通过介绍各类中药的特点、功效、鉴别方法以及炮制过程,让参观教师们对中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中,教师们畅游在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海洋里,目不暇接,大家积极拍照记录,深入了解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及中药知识;在互动问答中,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比如很多成语就来源自古代药材,信口雌黄中的“雌黄”原指一种可涂改的矿物原料;针砭时弊中的“砭”是指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或石片,本意是说用针刺、砭石治病,引申为指出、发现和纠正错误。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医史小故事,令听众兴趣盎然,赞叹连连。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赵歆

 

观展完毕后,北京中医药大学赵歆副教授作《中医药进校园大中小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专题讲座。通过直观感受与倾听讲解,老师们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认识,由此也触动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进一步思考。赵教授指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大中小一体化需要合理科学的设计,不能一刀切,急功近利。中小学的中医文化理解还是需要以体验和感受为主,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或让其领会……在场教师们欣然赞同。


此次活动,是海淀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题组的一次崭新尝试,中医博物馆课程不但增强了教师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与自信心,许多老师表示回去后会继续探索中医药文化在课堂上的浸润与传承,让祖国文化瑰宝继续在校园里闪亮发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