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三讲:儒家道德修养论(一)

时间:2025-04-28 浏览:25


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心竹


2025年4月22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三讲: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一)开讲,本讲主要围绕儒家的道德修养展开讲述。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从四个方面条分缕析进行了精彩讲座,第一,儒家与道德修养;第二,道德修养在儒学中的不同表达;第三,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和必要;第四,独特的道德修养原则和方法。


1

儒家与道德修养


王教授从儒家思想的缘起方面分析了道与德的文化内涵,首先引用韩愈的《原道》来帮助大家认识“道”及儒家的“道”。“道”代表了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对推动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形而上的“道”是宇宙最高的本体,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核心的范畴,是诸子各家所共享的范畴。“德”是由“道”下贯于人所表现出来的品性品质,是获得了“道”之后完全充实的状态。与道家的“道”相区别,儒家的“道”更多体现的是人间的规律、秩序。关于“德”,王教授谈到其内涵本质跟周代商的合法性确立有关,“德”,最初是政治哲学上的范畴,尤其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后来成为对所有人的要求。


其次,王教授谈到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儒家也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道德修养在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王教授引用《汉书·艺文志》的记述来谈儒家天然讲道德修养:“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学在王官,随着礼崩乐坏,每一个官所持守的思想学问就成为各家思想的来源,所以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天然就是以人伦教化为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2

道德修养在儒学中的不同表达


在解释了儒家与道德的关系之后,王教授列举了《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中涉及到“道”“德”“修养”的大量材料,帮助大家理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尤其是从“修养”这个角度,这些材料中呈现出同质而异名的现象,诸如“修身”“修己”等都是在谈道德修养。


640 (16).jpg


3

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和必要


王教授梳理了儒家著名思想学者对如何认识人、如何认识道德修养的理论观点。她谈到,儒家很注重“学”,学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为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奠定了基础。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回答了道德修养何以可能的问题,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就是人本性是善的,孟子也强调扩充培养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但是孟子对道德修养何以必要回答不充分。荀子在《性恶》篇中直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若顺从人的本性,必然导致争夺与混乱,因此需要通过“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来矫正人性。这一观点从反面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但在荀子那里,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之后王教授介绍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韩愈的“性情三品说”以及李翱的“性善情恶说”等理论,这些思想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尤其是李翱提出的“情昏性匿”说,认为需要通过“斋戒其心”的修养功夫来“忘情复性”。但是儒家是相信人能成为圣人的,以上这些观点都不能很好地把人作为道德完满性主体来解释,或者自身观点可能还存在一些矛盾。王教授谈到,道德修养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得到终结。张载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朱熹关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论述,都为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和必要提供了理论依据。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明确指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这一观点既肯定了人具有向善的本性,又解释了现实中人性善恶差异的原因,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独特的道德修养原则和方法


王心竹教授总结了五个方面:立志乐道、学思并重、涵养持敬、内省自讼、知行相资。本讲重点谈了立志乐道、学思并重,尤其是立志乐道。王教授认为立志乐道是人的主体性的高扬,是人为学修养的内在动力,她列举了孔子、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语录、生平事迹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帮助大家理解立志乐道的道德修养方法。 

 

整场讲座王心竹教授既有学术高度,逻辑严密、论证有据,又深入浅出,融合一些生动故事讲述,不仅系统梳理了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发展脉络,更通过“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的深度探讨,让我们对儒家的道德修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引发了我们对古圣先贤的尊崇。他们探讨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让我们深深思考人之为人的尊严与价值,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期待下一讲的精彩继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640 (19).jp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