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二讲:中国视野中的多元文化关系

时间:2025-04-21 浏览:62
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春颖


4月15日,中国政法大学李春颖教授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第二讲:中国视野中的多元文化关系。讲座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切入,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历史上的多元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给课程班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文化盛宴。


讲座开始,李老师以“冲突还是融合”为引,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文化核心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模糊的。李老师介绍了2004年的甲申宣言,多位学者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提出了文明对话、文明互鉴,中华文明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理念,强调通过文明对话与互鉴实现“美美与共”。李老师详细对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提出中华文化为全球文化共存提供了重要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内容,李老师聚焦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以“天下观”为核心展开。她引用《尚书》《礼记》等经典,阐释了中国古代“天下一家”的世界秩序构想。天下乃是超越了民族、地域并呈同心圆状扩展的世界,这种秩序以德化、内敛、非战为特征,主张“多元共生、多元共在”,与西方以征服为特征的秩序形成鲜明对比。李老师用“五行”理论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认为世界由多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体现了对多样性的尊重。“和而不同”不仅是宇宙秩序,也是社会治理和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内容,李老师以丰富的历史案例展现了中华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从先秦两汉的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到魏晋时期的儒道融合,唐宋时期的儒佛交融,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态度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这部分内容,李老师以许多生动故事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发生发展脉络以及文化融合的深度。


最后,探讨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当代意义。李老师指出,中华文化始终在包容中创新,文化湿地理念的提出,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是历史传统,更成为其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整场讲座李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她的讲解追根溯源,深入浅出,其理论高度和历史厚度,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震撼。这一讲,使学员清晰地认识、理解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质,提升了大家的理论认识水平,且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了文化自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