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诗会培育文化传承新力量——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的海淀探索(二)

时间:2025-04-03 浏览:66
640 (25).png


3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区内6所中小学举办的“气清景明 万物生长——敬德书院2025年清明诗会”在敬德书院笠僧堂圆满落幕。诗会展演后,各校教师代表围绕“传统节日、节气育人价值与教育实践策略”展开深度研讨,从家校共育、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艺术浸润等多维度分享经验,共同探讨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路径。


让传统节日、节气教育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验


640.png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马子淇老师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马子淇老师以“节气赋能 古韵今扬——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创新探索。学校团队认为,传统节日、节气教育活动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载体,以跨学科融合为纽带,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当成为学生有温度的文化与情感体验历程。

 

让传统文化在四季音韵中生长


640 (1).png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 王达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王达老师以“以音乐为舟,驶向节气文化的星辰大海”为题,分享了音乐学科中围绕传统节日及节气展开的教学探索。王达老师认为,节气与音乐的渊源由来已久,无数音乐作品围绕自然时令,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时序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深度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达成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此外,大力推进跨学科融合,将音乐与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串联,搭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成为重点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学科融合 实践传承 艺术润心 研学启智


640 (2).png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 王海芳主任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王海芳主任以教育简记的形式,分享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学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在此基础上,充分与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研学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紧密衔接,以此将校园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挖掘节气育人价值


640 (3).png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小学部 丁学英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小学部丁学英老师分享了学校在节气育人领域的创新实践。在丁老师看来,二十四节气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多年来,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依托校本课程“万亩棉田”,开展了一系列传统节日、节气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生命成长与变化的无穷魅力。


探索“三维一体”的小学传统文化育人路径


640 (4).png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 马恋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马恋老师围绕学校“三维一体”传统文化育人路径进行了分享,台头未来实验小学坐落于凤凰岭脚下,自加入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后,确立了“传统文化教育+未来教育”双核心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环境、课程、活动“三维一体”的传统文化育人路径,并努力构建起“三层五趣”课程体系,即通过基础课程夯实学生文化认知,依托拓展课程强化学生体验,通过荣誉课程加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传统节日、节气教育可与诗词教育实现深度融合


640 (7).png

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 聂雪萌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聂雪萌老师以“光阴执笔,物候成诗”为主题,分享了学校“诗词大会”“中秋诗会”“星空诗会”的实践探索,认为传统节日、节气教育可与诗词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孩子们在歌咏吟唱中感受诗词之美,感悟生命、万物、时空的深度关联与生生不息的宏大交响与自然流转之美。


海淀区的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创新实践为笔墨,在传统节日与节气文化的长卷上描绘育人新图景。从小小少年的轻声吟诵,到漫山回荡的琅琅诗声,清明文化借由经典诗词的韵律流传,文化传承新力量于其中拔节生长,将千年文脉的根系深扎于新时代的土壤。



640 (8).png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校领导参与活动,聆听教师发言,共同研讨交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40.jp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