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诗会培育文化传承新力量 ——传统节日、节气教育的海淀探索
3月29日上午,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区内6所中小学协办的“气清景明 万物生长——敬德书院2025年清明诗会”在敬德书院笠僧堂成功举办。
作为区域传统文化教育品牌活动,敬德书院清明诗会已连续举办四届。本次清明诗会紧扣传统节日、节气文化内涵,通过诗歌展演等形式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场景。活动以清明节为载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诗韵品鉴中强化传统文化育人实效,搭建区域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平台。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出席本次活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君作为特邀专家莅临指导。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颖惠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在致辞中强调,传统节日、节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她以《兰亭集序》为引,现场朗诵经典篇章,为清明诗会正式启幕。
本届诗会围绕“歌颂春天”“思念缅怀”“古韵新声”三大篇章展开,通过吟诵经典、创作新声展现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
/
/
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时序的细腻体察
“天地清明,万物以荣”,清明时节以“桐始华”的物候新章,开启春和景明的自然画卷。本篇章旨在呈现清明节气蕴含的自然智慧与生命礼赞,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时序的细腻体察。
节目名称:《小雅•鹿鸣》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
节目名称:《春鸟衔萱寄清明》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
节目名称:《古风四言诗》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幼儿园)
/
/
诠释清明节作为文化纽带的情感厚度
追思怀远、继志述事,清明节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本篇章立足清明节的人文传统,通过诗乐交融的艺术形式,将血脉追思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赓续传承,诠释清明节作为文化纽带的情感厚度。
节目名称:《清明时节:诗里的情思流转》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
节目名称:《古琴吟诵传文萃,梨花风起正清明》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
节目名称:《祖国请点名》
表演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小学部)
/
/
延续文化根脉,激活传统基因
延续文化根脉,激活传统基因,作为整场诗会的升华篇章,各校通过精彩的原创诗词,为千年文脉注入青春活力。清明文化与经典诗词的创造性转化,既深度开掘节气人文精神,又以跨时代艺术表达重构文化记忆,鲜活印证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共鸣共振。
节目名称:《时光之韵》
表演单位:海淀区美育研究共同体
节目名称:《追思・传承・奋进》
表演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节目名称:《清明,我们在香山脚下缅怀,再出发》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
节目名称:《天文·天问》
表演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
节目名称:《世界赠予我的》
表演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初中部)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张勃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教授高度肯定活动价值:“本次清明诗会通过多元艺术形式,既诠释了清明节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与生命哲思,又创新性激活了经典诗词的现代表达,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有机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君教授指出:“师生们以吟诵、歌舞等艺术形式倾情演绎经典诗作,情真意切间尽显文化自觉与诗性传承,令人动容。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青少年们对诗篇的深情诵读,恰是传统文化赓续的生动映照。”
与会干部、教师一致认为,在清明节这一兼具节气与节日内涵的特殊时刻,通过经典诗词的沉浸式演绎,让家国情怀深植学生心中,这种寓教于境、以文化人的实践育人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展演结束后,各校学生进入书院,依照传统习俗游春踏青,并在非遗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非遗项目,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各校教师举办“传统节日、节气育人价值与实践策略”研讨会,教师代表分享经验、交流成果,共同探讨传统节日、节气的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燕海霞
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燕海霞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中小学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持续挖掘传统节日、节气及经典诗词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可感。各校应积极构建浸润式育人环境,使青少年在文化滋养中筑牢精神根基。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书记高新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校长闫冲,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校长王田,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校长王铁征,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校长王东梅及海淀区部分中小学师生代表二百余人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