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统文化经典 做有组织的科研 ——2025年敬德书院读经、学术课程开启
导 语:
3月19日,敬德书院2025年春季学期《论语》讲读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课程(简称:中医药文化课程)开班,海淀区百余位学校干部、教师参加课程开班活动。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燕海霞、清华大学教授白峰杉、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吴国武、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家王丽婷出席。
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 燕海霞
海淀区教科院燕海霞副院长强调,书院课程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启发教师回望历史传统、关注现实问题、面向未来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和视角,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每一位学员需沉心静气,读经典悟真知;知行合一,践大道担使命。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跨学科融合,敢于打破学科壁垒,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各个学科的实践策略与育人价值。我们要以此次开班为起点,携手并肩,创新性开展工作,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为海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敬德书院 高峰
《论语》讲读课程是书院读经课程的重要内容,敬德书院成立至今持续开设“四书”研读课程,为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做出了贡献。本期课程,海淀教育系统六十六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一百三十二位干部、教师组成学习团队,构建起二十七个学习共同体,将“群体式学习”“体会性学习”“多样态学习”加以整合,在群体学习行为的互动、互促、互助、互学中实现主动发展、自主成长。
——《论语》讲读课程班主任 高峰
敬德书院 高丹
中医文化教育课程作为书院区级群体课题“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的研究环节,发挥着引领、示范、搭建平台的重要作用。从2023年起,三期系列课程接续推进,培训教师百余人,有效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海淀校园、海淀课堂的实施进程。本期“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学员由来自海淀区五十三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干部、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突出体现出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的充分融合与互动。
——中医药文化课程班主任 高丹
清华大学教授 白峰杉
在教育发生巨变的时代,今天的教育要回归教育本质。教育要指向人,即人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需要感知生命,而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就是指向对生命观的认知与探索,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对今天的每一位老师走向未来都显得非常的重要。
——清华大学 白峰杉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吴国武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生命精神的传承,这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害所在。同时,读《论语》这样的中华经典,需要面向整个人类文明,去追求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要能够向这个世界说明我们自己的文化。
——北京大学 吴国武
本次课程开班,嘉宾齐聚,与海淀中小学干部、教师济济一堂,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接力。老师们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与探究中积极融入书院“学习共同体”,让“共同学习”成为促进专业成长,推动育人实践的重要力量。
首师附小花园小学副校长 许颖
坚持诵读经典,在经典的文字中感受先哲的智慧光芒;坚持深入思考,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探寻教育的真谛;坚持课程学习,依托书院提供的线上、线下的学习平台自主、自觉传习经典,进德修业;坚持日课修学,积极参与“百日经典传习”活动,在生动的育人实践中、鲜活的生活体验中体会经典,让生活成为经典,让经典成为生活。
——首师附小花园小学 许颖
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教师 刘丽娜
工作20多年,听过那么多节课,却极少听到这么有魅力的课,一个有趣的灵魂,带着对生活最原始的好奇,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分享自己的中医药文化之旅,太有感染力了!”在王老师的课堂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中医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像她在课上所说的:“要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让思考逐步走向深入!”
——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 刘丽娜
课程花絮
供稿:敬德书院